从时间上看,视听(影视)“语言”文化时期的上限以19世纪90年代中期电影的诞生为标志,其下限日期迄今还很难预料,很可能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时期。之所以划分出一个影视“语言”文化时期,目的在于为了更醒目地区别于此前人类文化交流的几个时期,并不意味着取代其它文化媒介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存在与繁衍。尽管视听(影视)媒介语言、影视文化交流方式的确在越来越大的范围上发挥着作用,正产生出愈来愈深刻的影响,但口头文化交流,文字及印刷媒介的作用,同样不可缺少。就此而言,视听(影视)文化时期实际上表明着人类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已进入了一个综合化和立体化的全面发展时期。 从传播手段上看,视听(影视)“语言”文化时期,由于重新恢复和启用了感性的直观物象性语言(包括无线电广播——Radio, 其人声与环境音响、与音乐的完美配置和丰富组合,使广播媒介具有十分贴近现实的感性魅力。广播电台近些年来,普遍开办的听众热线电话节目、听众点歌节目等也十分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特征),因而媒介载体能够同时开启和作用于人的视听感观而形成一种现实感(第二现实),这就使人类收集、纪录、积淀、表达、传递、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朝向更为全面、更为密切和更加快速、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德弗勒谈到:我们为大众媒介所下的定义似乎是专为广播和电视制定的。“广播电视业运用像通讯卫星那样复杂的技术,根据详细的计划一天24小时播送讯息。每天收听和收看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数以万计,不管他们的背景、文化水平和兴趣爱好如何。”(注:〔美〕M.L.德弗勒、E.E.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 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就此而言,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就是信息,媒介传播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媒介进行传播”的思想是有合理性的。的确,同样的信息,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传播时效上的差异,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造成不同的传播效果。 从视听(影视)“语言”文化时期的发展过程来看,截止目前可大体上把它分为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从电影、广播、电视诞生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可称之为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视听(影视)媒介“语言”主要起着传播形象化信息,打破传统的线性文化传播和交流方式的作用。很明显,当新闻纪录电影出现之后,新闻的传播就不再局限于报刊杂志,而成为直观动态的物象性呈现;当电视媒介可以直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同步传送给亿万观众时,无疑将深刻影响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审美、娱乐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意味着呈现形态上的变化和大众接受层面上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它改变着人们建构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例如,中国最早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纪录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舞台表演艺术的短片《定军山》,它现在已经成为研究我国早期京剧艺术的珍贵资料。倘若没有电影,这种文化纪录和积累是难以想象的。在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总统竞选更是离不开电视广播的大力宣传作用。美国舆论普遍认为,1960年肯尼迪(John F.Knnedy)之所以能够战胜尼克松(Richard Nixen)获得总统竞选的成功,与其在电视辩论中的出色表现密切相关。因而,歇尔丽·芭姬(Shirly Biagi)说:“恰如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曾经是第一位理解和运用广播(此处的广播仅指Radio)的总统一样,肯尼迪成为第一位理解和利用电视的总统。虽然,肯尼迪的前任也曾出现在电视上,然而,肯尼迪本能地知道如何‘使用’电视。”(注:〔美〕歇尔丽·芭姬(Shirley Biagi)《媒介与影响——大众传播导论》,1992年英文版,第175页。)从人类文化与传播交流方式的角度讲, 在视听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方面,它旨在扩大和调整人类文化既成结构的基本框架,力求打破长期以来文化构成的单调性思维模式和“讲述”方法。实际上,20世纪以来,视听(影视)媒介无所不在的巨大渗透力和影响力,极大地调动了最广大的民众参与文化交流的积极性和感受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它在传播的基本功能和策略上与在先的大众传播媒介方式(报纸、杂志等)又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即都立足于一种单向性的、广播式的传递方式上。尽管影视媒介在传播形态上已极大地加强了立体感和多维性,但并没有完全打破传播的灌输性和强制性。以至于在极大地调动起广大民众的文化参与性的同时,又有把人们的趣味和需求标准化和平面化之嫌。因此,视听(影视)媒介的感性特征,也常常招致人们的批评和指责,认为影视媒介会使人类文化变得支离破碎而趋于肤浅。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曾从批判西方高度工业化社会的技术理性的立场出发,认为:“生产手段及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卖出“或强化了这个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大众交通与传播工具、吃穿住日用品,具有非凡魅力的娱乐与信息工业输出,这些也同时带来了人为规定的态度、习俗以及以多少舒适的方式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结合并通过后者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的某些理智与激情反应。这些产品灌输、控制并促进一种虚假意识,这种意识不因自己虚假而受影响。而且,随着这些有益产品对更多社会阶层的个人变为可得之物,它们所携带的训诫就不再是宣传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比从前的美好得多,而且,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它抗拒质变。一种单面思想与单面行为模式就这样诞生了”。(注:〔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左晓斯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但我们认为, 视听(影视)“语言” 文化时期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从根子上讲,并非媒介之过,而是操作主体(人类主体)的选择与误导,主要应从人类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现状、不同民族与文化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体制上来寻找原因。 第二阶段,大体上从80年代为起始点,目前正在逐步向人类既成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发展,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一阶段,影视“语言”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与电视的结合为显在标志,以多媒体的建构为发展契机,以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为动力,以网络信息的高速传递与交换为目标,逐步向开拓出一个崭新的人类文化时代的方向迈进。这种以高科技手段的日益革新与渗透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变革,被人们称之为信息传播与交流史上继文字(书写)发明和印刷发明的第三次革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将这一时代称之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即一个崭新的不同于工业化社会的“信息社会”的到来。托夫勒谈到:千差万别的第三浪潮社会(信息社会)比起第二浪潮社会来,需要更高水平的信息交流,“我们的社会正在超越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分配和大规模通讯的阶段:劳动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组织机构越来越多样;社会单元在朝着更小、更多和更分散的方向发展(有时是一些庞大组织机构内部的各种小单位);我们的法律更加复杂了,而我们的产品、价值和态度也千差万别了。如果所有这一切都已经出现,那末,仅仅使整个制度保持平衡,就需要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注:〔美〕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栗旺等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0—111页。)因此,电子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实际上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理想目标产生出深刻的革命性影响,它使整个人类的文化精神朝向一体化、全球性的方向发展。麦克卢汉曾谈到,电视的出现,使全人类重新走向“部落化”,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这的确是富于整体眼光的文化预见。但同时应看到的是,人类文化走向世界一体化、全球性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一统和同质化,而是建立在多元不同民族文化基础上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因此,未来的全球性文化会促使人类文化朝着更加多样化和更加珍视民族文化特色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泯灭民族特色和文化个性的所谓“一体化”。后一点是当前我们谈论全球性文化发展趋势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并给以足够重视的方面。与电子计算机结合后的影视文化已经和正在对人类既成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它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娱乐方式,这在影视“语言”文化时期的第一阶段就已经奠定了基础,故事片和电视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很快成为拥有最广大观众层面的大众媒体,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方式。它扩大了人们了解国家乃至世界新闻的途径,提高了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的热情,以至于通过电视了解时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对国家乃至世界发生的事件的几乎达致同步了解的信息播布和接受状况,是此前任何一个文化时期和阶段所无法想象的。它改变了人类的教育体制和方式方法,视听教学、电视广播大学的应运而生,大批没有机会和条件上大学的初、高中生可以通过读“电大”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准和知识结构;在职的成年人也可以通过进入开放性的电视大学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或知识技能。这一全民教育方式改变的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使知识走向全民化,使教育更加民主化、普及化。而视听教学、远距离卫星教学给课堂教学乃至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也是令人瞩目的,其覆盖宽广、经济实用,并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水平的教学力量的特殊作用。这一点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人们收藏和储存信息的途径与方式,电子图书馆、电子出版物显示出更方便、更快捷、更优越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功能。例如,一个“只读光盘”(CD—ROM, 俗称CD光盘或激光视盘)的盘片,只有手掌般大小,薄如塑料薄膜唱片,然而却能够装下6亿多个西文字母或4亿多个汉字。洋洋20卷的巨著《牛津英语辞典》有60多万个词条,2万多幅插图,总字数达6,000万字,总重量超过62斤,然而,收入一张光盘中, 只不过占用了其十分之一的容量。(注:参看叶平、 罗治馨《中国换笔潮——计算机与汉字书写革命》,珠海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227页。)更难得的是,光盘不仅可以收录文字与图片,而且可以收录有声的和动态的影像资料文献,形成多维的立体化的信息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