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很高收视率的电视剧,是不是就意味着成功呢?我以为,盲目地肯定和否定都嫌幼稚。就像一部书,畅销的不一定品位高,不畅销的不一定低劣。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看,最近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水浒》,虽属“畅销”,但却是有失原著精魂的那类作品。 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因此,在构架一部电视文艺作品的时候,编导者首先需要有一个整体把握。就电视剧《水浒》而言,是着力塑造被“逼上梁山”的水浒英雄、并描述起义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局限性及水浒人物的悲剧性结局和悲剧性格呢,还是依照“批林批孔批宋江”的模式,着意刻画梁山首领宋江一心想着和谋划着“招安”的“奴才”相和“窝囊”相?就不仅涉及文艺作品美学和文艺欣赏美学的问题,也涉及到这“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精魂问题。 在小说《水浒传》中,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是林冲、武松、鲁智深和李逵;不可否认,宋江的人物性格刻画是比较弱的,但他毕竟是江湖闻名的“及时雨”,是报名便叫江湖好汉叩拜、“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豪杰,是众多水浒英雄的首领、大哥,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人物。因此,将《水浒传》搬上荧屏,若把握不住宋江,也就把握不住整体。电视剧中,当宋江像个娘儿们似地走路的时候,当他像狗一样地跪伏地皇帝面前的时候,怪不得许多青年观众提出疑问:“那么多水浒英雄,干嘛要听他的?”此外,从文艺作品美学而言,《水浒传》有“百川汇海”式的艺术结构;但从第十八回开始一直到第四十回,宋江在结构上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一部分也像扇面一般展开人物,而宋江就是这把扇子上的“轴”。如:宋江为晁盖报信儿,使七位劫生辰纲的好汉得以有准备地抗拒官兵;在柴进的庄园里遇武松,引出“武十回”;江州城,李逵出场……没有宋江,哪有艺术上的“百川汇海”,哪有“扇面”的展开?把握不住宋江,谈何《水浒传》艺术特色的总体把握? 电视剧《水浒》有违原著精魂的突出表现,还在于抹煞或歪曲了小说人物的原本性格,抹煞或歪曲了贯穿小说全局的水浒英雄的义胆忠肠。在《病关索大闹翠屏山》一节中,明明是杨雄得知和尚、头陀被杀,明白了错怪石秀,“心头火起”,便要“割碎了这贱人,出这口恶气!”,却被石秀拦住,并听从石秀的谋划,将妇人和丫鬟迎儿赚到翠屏山。山上,杨雄先审了迎儿,迎儿如实招供;于是,杨雄怒杀妇人。电视剧里,编导者却来了个“掐头去尾”,不仅去掉了迎儿,而且让杨雄用刀比划着石秀,对妇人说:如果没那事,就杀了石秀……这一改,非同小可——水浒英雄就变了味了。听一面之辞,便要为了妇人而杀“弟兄”,哪有“忠义”可言?不见石秀的精细,只有杨雄的执迷寡义,惶论英雄性格! 李逵是什么样的人物?李逵忠义刚直,性烈如火,嫉恶如仇。当他听说宋江抢了民女以后,赶回梁山,“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继而“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后又骂道:“我当初敬你是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李逵撕了皇帝的诏书,当着陈太尉的面喊:“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电视剧中如何表现李逵?李逵第一次露面,竟是在江州牢管城里向宋江索贿!这李逵,岂不成了押解林冲上路的董超、薛霸一类的衙役、走卒?李逵若有知,不仅会怒撕剧本,还会怒出老拳。像李逵这样的人物,怎么会理解宋江的“苦心”,而去主动喝毒酒呢?歪曲了水浒人物的性格,却沾沾自喜,岂不悲哉! 在原著中,就是一个小人物也有知恩图报的义行。比如林冲刺配沧州,在牢城营外遇见的“酒生儿李小二”,是初在东京时吃了官司,被林冲救助过的。为报此恩,李小二夫妇不仅汤水照顾,而且为林冲整治缝补衣袄。后来,李小二又不顾个人安危,将陆虞侯在酒店里策划阴谋的行径告诉了林冲。电视剧将李小二与林冲的关系一笔勾销了,其实也勾销了水浒人物关系的基础,也抹煞了水浒故事所强烈表现的“江湖义气”。 电视剧《水浒》中精雕细刻的是“女人戏”,比如潘金莲和西门庆、杨雄的妇人和和尚,包括阎婆惜在内。原著中,这些“女人戏”都是为表现水浒英雄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运的发展线索而设计的。有关潘金莲的故事,在一百回本里所占分量只是百分之三;在电视剧中,却几近十分之一。我们可以算一算,在43集的电视连续剧中,“女人戏”的比重又是多少呢?虽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由此可见编导者的“偏爱”。且不说品位如何、兴趣所在,只是这武松这杨雄这石秀的个性倒被淹没其中,不那么鲜明了。 电视剧《水浒》之所以不耐细嚼,给人许多遗憾,最根本的还在于编导者吃不透原著的精魂,在总体把握上有失偏颇,有违水浒艺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