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6日,美国派拉蒙公司和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共同投资2亿多美元拍摄的“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在全美各地以PG13的级别(即13岁以下儿童必须由家长陪同观看)正式公映。从此以后,这部电影便成了美国报章杂志的热门话题,在互联网上也大量登录有关的资料、新闻报道和评论。迄今为止,这部电影在全世界的票房收入已接近12亿美元。用“万人空巷,好评如潮”来概括《泰坦尼克号》的轰动效应是毫不为过的,这个“好评如潮”里也包括了素来不给卖座的“大片”发奖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居然破天荒地给了它14项提名和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11个奥斯卡奖。 想当初派拉蒙和二十世纪福斯要耗巨资拍摄《泰坦尼克号》的消息于1997年春传出时,美国电影界人士几乎一致表示“难以理解”。人们根本不相信1912年4月14 日发生的那场海难在被搬上银幕多次之后还值得花如此巨资重新拍摄。由迄今为止只独立执导过6部影片的詹姆斯·卡梅隆来任编导能否胜任,是另一个问号。这些疑虑在影片拍成试映之后便烟消云散,影评人兴高采烈,热情推荐人们:此片不可不看。 号称“永不沉没的海上堡垒”和“梦之船”的英国豪华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是于1912年4月下水的, 由英国白星航运公司来经营往于英美之间的大西洋航道上。不料它首次出航就在北大西洋撞上迎面飘来的大冰山,仅用了一个小时, 这艘巨轮就完全沉没冰海之中, 时间是1912年4月15日凌晨。当时船上有2228人,只有705人生还。截至1998年3月,世界上还有6位幸存者在世,其中年龄最大的是生活在底特律市的老妪W·Q·万通格罗,现年94岁。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曾使世界为之震惊,生还者的叙述令人心碎。87岁的幸存者爱丽诺·舒曼在芝加哥参加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的首映式时就对卡梅隆说“我对沉船惨景记忆犹新,在救生船下高高举起求救的千百双手至今历历在目。我不想离开他们而去。我记得那震耳欲聋的求救声。每个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海难发生后不久,这个惨剧便被一些欧美国家的电影人士搬上银幕,倒底拍过多少次,尚无精确数字,其中最有名的则有两部,即1953年由让·尼古莱斯库导演、克里夫通·威布和芭芭拉·史丹妃主演的《泰坦尼克号》,和1958年由理查德·沃莱斯导演、洛丽泰·扬和布里安·阿赫恩主演的《难忘的夜》(这部英国片在国内上映时的译名为《冰海沉船》)。这两部影片有两个共同的致命弱点,一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拍摄经费所限,只能用模型进行拍摄,根本无法再现这一海难事件的宏大惨烈的景象,在视听感受上缺乏应有的震撼力。二是这两部影片都采用以海难事件的现场过程为全部内容的叙事方式,没有贯串全片的人物视角,因而缺乏强劲的动情力。卡梅隆在动手编写他的《泰坦尼克号》电影剧本时,显然对过去同一题材影片的缺陷是洞然于胸的。两亿多美元的巨款资金和现代电影特技的几乎无所不能的情景再造能力,使卡梅隆有可能消除过去影片的第一个缺点,而他精心编造的露丝和占奇的始于船上、毕于冰海的爱情故事使影片摆脱了单纯纪录事件的格局。用卡梅隆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一回的“《泰坦尼克号》不再只是一个警示性的传说——关于人类灾祸的一个神话、一个寓言或一个隐喻。它也是一支关于信仰、勇气、牺牲的故事,首先是一个爱情的故事。”卡梅隆也没有忘记利用前两部影片根据海难幸存者提供的精彩细节:船上的乐师们为安抚人心而克尽职守地为旅客们演奏乐曲,直到“曲尽人亡”;一对老夫妻相依为命,不为求生白费力气,安静地躺在床上等候末日来临;一些英国绅士为保持体面,坚决不穿救生衣,从容面对死亡,等等。 常看好莱坞电影的人都知道,好莱坞电影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大不真实而细节高度真实,从而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沉迷不醒,意识失控,以假为真。卡梅隆编造的爱情故事大体上是合乎情理的。一个家道中落的英国贵族少女要下嫁富可敌国的美国钢铁大王的儿子,少女出于对上流社会人士的虚伪造作的厌恶,移情于一贫如洗但感情丰富的美国少年画家。这个大框架已多少有点“个别”和“罕见”的意味,然而,由于沉船在即,这对本不相识、在出身教养等方面大有差异的少男少女居然在两天左右的时间里神速地发展到生死相依的地步,确实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为什么世界上亿万观众(据说尤其是女性观众)在看片时涕泪纵横、对这对情人的生死恋情深信不疑呢?回答是:因为除了爱情发展的速度外,片中的一切细微末节都极其真实,终于使人忘却了大的不真实。 卡梅隆在追求真实上下的功无是十分令人赞佩的。由于“泰坦尼克”号是在处女航中沉没的,关于它的详尽资料十分缺乏,连照片也极少。影片的美工人员在负责建造在尺寸上仅比原船小十分之一的道具船时,做了大量艰巨的考证,连船体上铆钉的形状、分布的位置都不放过。在一批研究“泰坦尼克”号的专家们的指导下,他们考察了“泰坦尼克”号的姐妹轮“奥林匹克”号,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有关文字和图象资料,即便是大量不会在影片中出现的舱房也都精心施工、一丝不苟,现代的高超特技也起了强化真实感的巨大作用,片中的一些高难度场景,如船体垂直下沉时半腰断成两截的全过程,千余遇难者陈尸冰海的宏大惨烈的景象,都令人无法找出任何假造的破绽,尽管它们毫无疑问是假造的。 为了强化真实感,卡梅隆在影片中开端部分导入了一位探宝人的真实行动。比尔·派克斯顿听说沉船里有一件价值连城的钻石首饰,便雇用了一艘打捞船去进行打捞。卡梅隆带领摄制组上了那条真实的打捞船,让摄制师潜下离海面2.5 英里的海底拍摄了“泰坦尼克”号的真正的残骸。当打捞人员从真正的被海水腐蚀过的保险箱里取出虚构的露丝的画像时,画像就不再是虚假的了,随之而来的老妇人便在毫无半点虚假的真实环境中回忆起并不存在的往事,一切便顺理成章地被“真实化”了。 找到合适的演员也至关重要。卡梅隆把露丝上船时的年龄定为17岁,这是为了合乎婚龄的需要,不能再小,他找到了出生在伦敦的地道的英国人凯特·温斯莱特来扮演,1996年时凯特芳龄21岁,可惜大了4岁,但已不易了。扮演占奇的莱昂纳多·德卡普里奥当时也是21岁,是个地道的美国小伙子,当时刚拍完轰动一时的现代版《罗米欧与朱丽叶》。他在片中的年龄没有明确限定,因为他不需要活下去,而年轻英俊的罗米欧自然是理想人选。露丝在看到电视上播出的“无名少女的画像”时,按照情境规定应为101岁(故事发生在1996年), 但到哪里去找百岁女演员呢。卡梅隆选中了87岁的格劳丽娅·史都华,老妇人相差十来岁没有多大关系,总比找个三、四十岁的女演员靠化妆来冒充百岁老人像样得多。格劳丽娅是资深演员,演技不凡,作为该片的女配角,后来影片得的14项奥斯卡提名中就有她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