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开始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也带来了文化的转型。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形态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电影创作格局也出现了多元和分化的格局。过去那种在一定时期内能形成某种思潮或倾向的创作态势已不复存在,而是在投资渠道、制作方式、电影语言、意识形态策略上都出现了高度的分化、分流并寻求和拓展各自的生存空间。一方面,中国电影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国产影片走出了国门,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仅以美国为例,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开设了中国电影课程,以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及文章也大量涌现,构成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风景线。〔1〕另一方面, 随着观众人次和票房收入的下降,随着外国电影、尤其是10部美国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所占的比例和份额也受到了影响。从市场角度看,中国电影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走向了低谷。在本世纪剩下不多的几年里,中国电影能否走出低谷走向再度辉煌,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个中国电影人的心。因此,对近年的电影创作势态、尤其是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一番分析和总结,指出其成功的经验,也找出其失败的教训,应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拍摄,依然是近年中国电影创作的一条独特的风景线。众所周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1991年前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出现了即使不是绝后也是空前的高潮。这一时期出现的《开天辟地》、《大决战·辽沈战役》、《周恩来》、《重庆谈判》以及更稍前一点的《开国大典》、《百色起义》等,可以堪称是这类题材影片的经典之作,并形成了一整套与好莱坞截然不同的叙事模式。美国电影理论家托马斯·沙兹把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的基本编码归结为三个与讲故事的人、故事和听众有关的基本特征。“首先,讲故事的人(导演)的作用就是把他的在场伪装起来;其次,故事本身是一个封闭〗的文本(在空间上的封闭性在于那些人物实际上是封闭在银幕/窗口的‘另一面’,与世隔绝地密封起来,并且显然不知道有人在看他们;在时间上的封闭性在于,那情节的冲突最终将要在一个叙事性结束的行为中得到解决);第三,观众并没有意识到当他们看电影时是积极地参与了含义的构成。”〔2〕与此相反,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叙事者(讲故事的人)在叙事中并不隐瞒或伪装自己的在场,而是并不拒绝甚至有意显露和暴露自己的在场,并由此确立叙事话语的权威性。其二,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文本,而有一个“政治或社会前本文”,即情节冲突在叙事开始的行为中就已得到昭示或解决,而在叙事性结束的行为中不过是得到确证而已。其三,与前两个特点相联系,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并不要求观众参与含义的构成。事实上,它给观众规定的仅仅是认同和接受而已。不言而喻,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是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且是不可逾越的“神圣律令”。它的基本特点就是神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作为一种对观众进行教化的形象化的教材,不仅调侃、戏拟被拒绝,就是有失分寸的评价和表达也是要避免和排斥的。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作为一种历史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合力推动所产生的高潮,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献礼契机的过去而成为过去。显然不再会有两年之内就推出20余部同类题材影片的时代了。近两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呈现出了一种走向精品的态势,令人欣喜和鼓舞,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大转折》。这首先体现在对刘邓两个艺术形象的审美把握和塑造上。导演韦廉在谈到《大转折》的创作时曾经说过,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两个人物引发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而这正是艺术创作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对这两个艺术形象关系的把握,编导在让刘伯承回到自己位置上的同时,又没有削弱或者淡化邓小平的形象,最终使银幕上的刘邓形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们各具独特的个性,具有心灵和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银幕上独特的“这一个”。这一方面是对历史真实的还原,另一方面更体现了导演艺术把握的功力和审美的创造。可以说,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影片《大转折》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为一部战争大片,没有战役或战斗场面的描写和表现是不可想象的。但如果一味地描写战役进程或战斗场面,又必然会陷入文献的堆积而失去故事片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大转折》在对战役进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上,就是在高屋建瓴地展现整个敌我关系的战略态势中,有所突出和强化,也有所省略和淡化,一方面凸现了战争的气势或奇观,另一方面又与人物的塑造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赋予了“战争”一种情绪化、风格化的特点,使影片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诗意。也就是说,《大转折》在文献性与艺术诗意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使影片具有史诗性的品格,也具有审美的魅力。使战争场面具有艺术诗意和感染力,这是战争题材影片一条最基本的审美原则。 《大转折》在追求视觉表现方面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很突出的。整部影片共计1392个镜头,其中风、雪、雨、雾的镜头就占了421个。这些风、雪、雨、雾所构成的影像一方面表现了阴冷潮湿、艰苦恶劣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影片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这些视觉景观构成了电影艺术的独特优势,可以发挥出独特的审美功效,非对话和语言文字所能取代。另外,影片在动作设计、镜头变化、视觉选择、视觉象征方面也都独具匠心,运用得当,较充分地实现和发挥了电影艺术的表现优势和艺术魅力。可以说,《大转折》汲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在影像和视听语言艺术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艺术性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