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和“现象学”理论正确吗? 1945年开始到50年代后期,意大利刮起一阵新现实主义电影之风。这一艺术新潮,是对脱离生活和美化法西斯主义的前意大利电影的挑战和否定。思想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接触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是其突出的积极意义所在。从艺术方法看,反对明星崇拜,抛弃摄影棚,“把摄影机搬到大街上”,排斥主观理念化的蒙太奇结构法,大量采用“完整反映生活”的长镜头,等等,是其构成新风格的鲜明特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等代表作,中国观众都很熟悉。法国影评家安德列·巴赞以“新现实主义电影”为论题进行了热情而又详尽的评论。巴赞于1948年去世,意大利的电影新风也于50年代末平息。意大利新派电影和巴赞的理论,都成为世界电影史的重要话题。 在中国,在客观风格纪录片方兴未艾的今天,巴赞的理论也成热门话题。巴赞的理论何以在30多年以后成了“纪实主义”?巴赞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巴赞没有系统性专著,他的关于新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框架是由一大批影评论文构成的。基本内容包括在1987年出版的中文译本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一书中,对意大利电影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然而,他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和“现象学”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片面性,引入我国的纪录片艺术领域,足以误导创作和研究。 “摄影影像本体论”,是巴赞的新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本体论立场(中译者注,指注重表现事物原貌,注重保持事件的现象学的完整性),尔后才是美学立场。”(《电影是什么?》333页)他强调说,“摄影与绘画不同, 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译者注:决定论研究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否认人的作用)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对现象的解释中表现出来……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与的特权。”又说,“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臻完善。”、“摄影机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电影是什么?》11—14页) 在这里,巴赞用哲学“本体论”、“决定论”把摄影的机械特性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既自相矛盾又违反艺术创作实际。诚然,物质机械性能使摄影影像反映生活的特点,要比绘画真切、客观得多。然而,不管照像术还是电影摄影术,都是机械物质工具,如同绘画所用的画笔和颜料一样,仅仅是人类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手段。影像不可能“自动生成”;摄影也不可能有“不让人介与的特权”;摄影和其它艺术一样,也必须“以人的参与为基础”。强调影像“自动生成”,抹煞人在艺术中的作用,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 对摄影术而言,有没有纯粹的“冷眼旁观”和“自动生成”呢?有,那就是红绿灯下的“交通监视录象”和机械操作的“太空拍照”。这两种制品,有极高的实用和科研价值,却没有艺术价值(尽管不排除特殊情况下作为艺术素材)。难怪人们把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影视作品讥之为“监视录象”和“机械照像”。 “不让人介与”与摄影师的个性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对现象的解释中表现出来”,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前者不可能,后者是实情。事实是,任何摄影作品都是以镜头为代表的物质手段和对生活、对事件态度为代表的人的主观意识、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后者起决定作用。巴赞自己使用的三个重要动词“选择”、“确定”和“解释”,便包含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作用可大可小,外延无限,决定着艺术品面貌的千差万别。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同是摄影术完成的照片、电影(包括故事片和纪录片),为什么有优劣之分,真假之别? 就客观本体与艺术的关系而言,事实是影视纪实艺术之本体,生活是各种艺术之本体。后者是前者的艺术表现形式。人和事都具多重性,具有多重本体。把经过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像视为艺术本体,是认识论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混淆。 当今影视艺术家都在为艺术作品的“客观”效果而努力,而标榜。可是,又不得不一致承认,“天下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有最大限度地逼近客观”。尽管影视艺术是经过机械手段创作,却不能违背艺术与生活关系的基本法则:艺术是客观生活通过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反映。 巴赞的“现象学”理论,同样存在歧义。这就是,他在肯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贴近生活、反映人民疾苦等积极意义,批评戏剧、电影中的主观理念、脱离生活的弊端同时,而鼓吹“现象学”。他认为:“戏剧,即使是现实主义戏剧,也要按照戏剧性与观赏性结构安排现实。不论是为意识形态主题,为道德观念,还是为戏剧动作服务,现实主义仍然要求取自现实的素材服从超然性的需要,而新现实主义仅仅知道内在性”(译者注,“内在”与“超然”在哲学上是一组对立术语。在这里,“超然性”指通过现实表达一个固定的理念,“内在性”则强调事物本身的属性)。又说,“它只知道从表象,从人与世界的纯表象中,推断出表象包含的意义。它是一种现象学。”他强调指出,新现实主义也就是“现象学的现实主义”。(《电影是什么?》331—332页) 应该说,以哲学的现象学与文艺范畴比论,它只能跟自然主义近,跟现实主义远,或者说,跟后者对立。意大利新潮电影是更具客观性品格的现实主义。然而,说它新在表象学,似乎是表象式总结,见“表象”而缺乏“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