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一(解放日报记者) 从李莉的创作中可以想到很多问题,第一个就是关于名著的改编。在李莉的电视剧《家春秋》之前,这部名著已有过四五次的改编。我们比较多的是从小说改编,很少从影视改编名作,而现在我们国家还有一个可供改编的名著宝库,那就是30年代的影片,公众对这些片子的怀念不亚于对名著的怀念,我们从持续发展来看,从进入市场的角度来看,将来我们每年的电视剧有没有这种可能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将30年代的片子搬上荧屏。《雷雨》的改编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关于续集的问题,《若男和她的儿女们》的收视率较高,由于它是续集所以就带动了它的收视,这就是市场化的一个问题,拍续集也是海外影视操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必须原来的作品有一定的基础)。一般来说续集往往不如原作,但却往往带来商业上成功。现在的《儿女情长》《和平年代》播完了,但它们的结尾是开放式的,人们相当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这些都是可以操作续集的,老百姓会爱看。从市场来看,对我们怎么做电视剧续集李莉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一提市场往往要说炒作。李莉始终能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保持其本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尽可能朝精品化的方向努力,而且她也始终将观众和收视率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毛时安(上海文化局创作研究室主任) 今天开这个会是对李莉创作的一个高度的肯定,是对一个踏踏实实的艺术家很适时的回报,这么多年她的脚步迈得相当扎实,关键还是认真,她始终不喧哗,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很深的文化积淀,对于这样的导演我们整个社会应对于她进行肯定和表彰,因为她不仅是从艺术上也从人格上给我们以启发。 李莉导演的电视剧和中国的海派电影在现实主义的风格上有一致性,另外它还特别具有市民性。通过对市民性的关注来介入市场的活动,上海的电视有一阵脱离了海派的现实主义传统,追求一种宏大叙事。而李莉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上海一家人》到《若男和她的儿女们》始终关注着市民的生活,而这种关注不是一种很琐碎的关注,她的作品有一种超越,这也和黄允的剧作分不开。另外一个超越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市民生活的关注始终和这个城市联系在一起。若男的一生正是上海的历史和命运,因为有了超越的市民性,使它有了很好的收视和市场。 在当今电视剧比较浮躁的情况下,李莉却始终保持着稳健的导演风格。《若男和她的儿女们》将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渲染得这么深刻细致,节奏把握得这么好,这是导演功力。所以艺术上的取胜还是一种实力的取胜,在这一点上李莉给我们以启示。 许纪霖(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我觉得当代海派电视剧的题目前几年说早了点,文本不是很多,《上海一家人》是成功的,但还没有形成一种趋势,而现在在有了更多一些文本后,我们就可以来探讨海派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李导的作品是有代表性的,因为她较早实践,而且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她在电视语言的把握上达到了一个很深的境界,形成了鲜明的风格。我认为电视剧有两个因素更为重要,一个是故事,一个语言。由于电影和电视的欣赏空间不一样,对电视剧的故事要求就更高,过去好多电视剧太强调宏大叙事,而忽略故事本身,忽略人物的命运。要有好的故事与其说是导演的事不如说是编剧更为重要,现在的剧本创作还处于自发状态,应有一定的长远规划。看了李导的两部新作,从剧本的角度来看似乎《金融家》更好看一些,《金融家》是由程乃珊的小说改编的,基础更好一些,这就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去发掘一些好的小说原作,这可能是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捷径。 另外一个是语言的问题,我基本的看法是现在电视剧分为京派海派粤派,但这三派中在语言上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国语是一种人造语言,适合于讨论宏大叙事,但不适合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实北京好多有影响的电视剧说的都是北京话,不是国语。北京的影视剧在这方面是沾光的,因为他反映的是生活的原生态,上海影视剧在这方面的问题可以探讨一下做些实验,拍些上海版的电视剧,《金融家》有几段上海话马上就感到很亲切,在《若男》中葵花一说东北话马上就感到特别生动,所以可以试验一下用上海话写作,然后再搞一个国语版,这样可能海派的特色更加鲜明,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 储水敖(上海市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当代海派电视剧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讨论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今天通过李莉导演的电视剧的创作道路,通过对她的电视剧从内容到形式到风格来进行讨论也有意义。李莉对电视剧的创作走了一条自己的路。我觉得当代海派电视剧走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在众多导演中李莉是相当勤奋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探讨海派电视剧的特点:一是故事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和对市民生活的关注,具备了这一点上海的观众都爱看;另外是取材的范围,李莉在取材上她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有意识地考虑走现实主义路子,同时也很注意上海观众的口味;还有一个是语言,总体上说李莉对语言的掌握很有分寸感,尽管她用的是国语但却有上海的感觉和味道。在李莉的电视剧中没有一部是特别跳的,很恢宏的,这也是她艺术风格上的追求,我感觉《金融家》要好一些,在《金》剧中更能够反映一种国际化和开放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上海是个大都市,如果不考虑国际化和开放性,那么上海这个特征就不太明显。《金》剧反映的是三四十年代的生活,但编导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处理,有一种当代性,很有味道,文学的底蕴也较高,题材本身具备一种国际化和开放性。但从总体上来讲李莉的作品中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还做得不够,对当代生活深层次的变化反映得还不多,在《若男》一剧中有这方面的东西但还不是很多,这里有一个电视剧怎么反映更广阔的更深层的东西,也许海派电视剧应将那种恢宏的雄伟的东西和人物很细的情感结合起来,而不仅仅局限在家庭人伦的琐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