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处于萧条状态的欧洲电影业最近出现了可喜的复苏现象。1996年是10年来欧洲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的一年。由于出现了更多的多银幕放映厅,欧盟15个成员国的电影观众人次比1995年增加了7.3%,为70600万人次。1996年欧盟国家的电影制片厂生产出520部影片;其中英国121部,法国104部,意大利99部,西班牙91部。这520部故事片,比1995年增长了17%,为近年来的最高产量。 欧洲电影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二次世界大战后,当美国报刊目睹欧洲,尤其是英国电影精品源源不断送到新大陆来时曾发出警告:“英国人是奥斯卡的最大威胁!”仅从1946年到1948年短短两年间,英国就有劳伦斯·奥立弗的《亨利五世》、《王子复仇记》(即《哈姆莱特》)及大卫·里恩的《孤星血泪》、《相见恨晚》等多部佳作出现在奥斯卡奖的提名榜上。其它入围的欧洲影片还有意大利罗贝托·罗西里尼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法国马赛·卡尔内的《天堂的孩子们》等。 七八十年代,欧洲电影业面临着好莱坞电影、电视、录像的竞争,处境日益艰难。法国电影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采取一些新的对策。过去追求拍艺术片的导演也改弦更张,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加强了影片的观赏性,题材、样式也日趋多元化。主要的影片有:特吕弗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一班地铁》;戈达尔的《芳名:卡门》;雷乃的《我的美国叔叔》、《天命》等。 意大利电影一向比较注重反映社会问题,不少影片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意大利影坛人才辈出,弗里尼、安东尼奥尼、罗西、贝尔托卢奇等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导演,他们拍出了《三兄弟》、《1900》、《我主我父》等片。 英国电影与法、意两国电影相比又有所不同,英国低廉的制作费用及精良的制作工艺吸引了好莱坞的投资拍片。由于资金不足,又缺乏国家的资助,同时也造成了人才外流,一些有才华的英国导演和演员纷纷前往美国拍片,使得英国电影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过,80年代的英国电影质量仍不断在提高,拍出了《火的战车》、《甘地传》、《印度之行》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影片名作。 英国电影的另一卖点是温馨喜剧。1994年拍摄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是以轻松、幽默的手法探讨婚姻、爱情及死亡。收编文学名著也是英国影片的传统优越,如《理智与情感》、《秘密与谎言》等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戛纳金棕榈大奖。 欧洲国家对电影总有说不清、理不断的文化情结,但它们又舍不得将电影业完全交给商人买卖处置。同时,却又眼红好莱坞的票房收入,嗟叹本身电影业的萧条。荣获奥斯卡奖的英国著名制片人戴维·普特南一语道破天机:“如果你看过电影史,就会发现美国人是用更良好的电影组织和更雄厚、稳固的资金击败欧洲人的。当然,现在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电影业存在的问题是欧洲被各国不同的语种所分割,所以大部分影片在财政方面只能依靠各自的国内市场。而这些市场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许多影院的倒闭剧烈地收缩了。仅仅在80年代,看电影的观众人次就减少了一半。 进入90年代后,欧洲电影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个主要原因是多银幕放映厅大大增加了,从1990年以来,总共有20000 个银幕对外开放。到1996年,影院票房收入增加了23%。从1985年以来,英国电影观众人次已翻了一番。《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和《猜火车》(1996)在全球票房总收入分别为2亿5千万美元和7千5百万美元。这使英国电影的投资者们信心倍增。1996年,英国制片人一共资助了114部影片, 这是十五年来的最高纪录。 从1990年以来,欧洲电影大国之一的德国增加了700个银幕, 1996年观众人次增了40%。新建立的多银幕放映厅内放映各个国家的影片,也使德国影片更容易找到销路。1996年,有两部德国喜剧片加入本国十大卖座片的行列。 今年,在第50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式上,人们看到了有史以来欧洲影片公司制作的成本最昂贵的影片。由法国名导吕克·贝松执导、美国大影星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科幻惊险片《第五元素》成本高达9 千万美元,由法国高蒙公司提供拍片经费。在欧美票房排名在10位之中。法国娱乐业希望它能打入有利可图的英语对白片的世界市场,并与好莱坞一争高低。 其它欧洲影片公司也加紧了它们对英语影片的投资。荷兰的波利格拉姆影片公司六年来已投资8亿美元, 以建立一个以洛杉矶为基地的附属于它的子公司。这反映了世界电影业投资倾向的一种新变化。 另外,各国电影观众也逐渐对走红的欧洲影片发生了兴趣。非美国题材的文艺爱情片《英国病人》因获得第69届奥斯卡十项大奖而在全球票房猛增,总收入达到1亿7千5百万美元以上。1997 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捷克影片《科利亚》在美国票房收入也有400万美元, 并成为当年捷克最卖座的影片。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欧洲不久将会出现一个繁荣、发达、多姿多彩的电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