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提纲: 一、“长沙会议”以来,国产电影的创作和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九五五○”工程已经启动,“精品”意识也越来越成为广大电影人的共识,这些变化无疑对今后国产电影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深刻的影响。但是,国产电影创作依然存在令人忧虑的情况和问题。您作为广电部电影局负责影片生产管理的领导,请概要谈谈对近两年来的国产电影发展态势的基本评估。 二、对近几年国产电影形势的基本认识和评价,可以简单地用“爬坡”或“滑坡”来概括。无论是“爬坡”还是“滑坡”,都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所处的艰难境地。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在90年代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与五六十年代完全不同,即使跟80年代相比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前国产电影面临的客观困难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三、90年代以后,尤其“长沙会议”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一个从观念到机制的重大转型时期。一般来说,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特点就是“调整磨合”状态。近两年来影片产量的下降是否也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阶段性”的必然现象?这种状态和现象是否还会持续一段时期,预计有多长? 四、从近两年来生产的影片来看,国产电影的整体创作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其主要标志有那些方面? 五、当前,全国都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一个深化改革的新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电影管理部门对于电影改革是否有些大的构想或阶段性的具体措施?其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是什么? 六、请展望一下今后两年国产电影的发展趋势。是否可以期望,中国电影在本世纪最后两年即国庆50周年前后出现一个新的创作高潮? 七、是否可以用“调整磨合,蓄势待发,迎接挑战,再创辉煌”这16个字来概括当前国产电影的发展态势? 答: “长沙会议”以来,电影创作生产工作以抓精品为龙头,为主要突破口,已经见到一定的成效。抓精品就是抓主要矛盾,抓了主要矛盾,其它的矛盾就会一点一点地迎刃而解。你有千条万条理由,不出好作品你就没理由。只有生产出优秀的作品,我们才有发言权,才有谈论问题的基础和可能性。所以,在1996年的工作中这个关键点是抓住了。经过这一年多的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实践,抓精品越来越成为整个电影界的共识,同时通过抓精品也使得电影人找回了自我,应该说这是“长沙会议”以后电影界的最大变化。在这种意识的导引之下,1996年的电影形势有了喜人的进步,出现了《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河谷》、《一棵树》、《喜莲》、《我也有爸爸》等一大批好作品,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开始展现,粗制滥造的电影制作风气得到了有效地遏制,一些国产电影的城市票房名列前茅,农村电影市场也出现转机。不管你对1996年的电影生产持什么态度,电影创作生产取得进步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 1997年的电影生产形势比1996年又有前进和发展。它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描写普通百姓,回归创作传统。 “长沙会议”以后,局里要求各厂调整并上报选题,以便对全国的整体电影生产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各厂也通过选题,对全年的生产有个主动明确的规划,改变那种跟着感觉、走哪算哪的盲目状况,以及赶时应景、没有储备的被动状况。但是把报上来的选题一汇总,我们发现,有些厂对精品的理解有误差,主要是对“主旋律”的理解过于狭窄,所以选择的题材过于集中,不是领袖就是英雄,选题集中在一个方面,太狭窄了,太单调了,如果照此实施,怎么能体现多样化呢?而且我们也多次强调,不是所有的英模都适合拍电影,也没有要求把所有的英模都拍成电影。题材单一的电影生产,既满足不了广大观众对电影的欣赏需求,也不是我们管理电影生产的出发点。 况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袖题材、英模题材是一种宝贵资源,是大家的财富,不是任何人想抓就可以据为己有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跑马占地,然后凭借着它到处拉投资的。必须对此严格把关调控,所以中央提出了精益求精的原则。我们对这方面题材的剧本往往是反复推敲,慎之又慎的。今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本子讨论了七八个,经反复研究只上了一个,就是《伟大的朋友——周恩来的故事》。上这一个,也是考虑到明年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的需要。 既然对领袖英模题材电影的投拍持精选态度,那么国产电影的主流生产怎么搞呢?我们高兴地看到,1997年的电影创作出现了这样一种态势,那就是重笔刻画普通人,细腻描写凡人小事,贴近百姓生活。如《安居》、《黑眼睛》、《灯塔世家》、《爱情麻辣烫》、《朗朗的星空》、《海之魂》、《金色草原》、《下辈子做母子》、《幸福大街》、《非常爱情》、《好人合算》、《生命如歌》,等等,这些作品都是现实题材,写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写他们的柴米油盐中蕴含着的生活真谛,写现实生活中折射出的时代变化。这些实实在在而又精致细腻的作品,让我们感觉到的东西非常丰富、精彩,往往感动得你热泪盈眶。我是个不太容易动情的人,看这些片子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可是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地被打动了。 回顾中国电影史,贴近现实生活,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小人物,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优良传统。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林家铺子》、《李双双》、《邻居》,一直到《秋菊打官司》,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普通人的生活与广大观众息息相关。银幕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最能感动广大观众,最能得到观众的共鸣和呼应。中国银幕因为表现了普通人,所以与中国观众心心相印。前几代电影艺术家在描写和表现普通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和文化特色。所以说,1997年的中国电影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也是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己失去的东西,回归了传统。这是一种把握非常准确的创作基调,也是我们国产电影赢得观众和市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