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否必要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针对一定范围的中、高级职业岗位的需要,分设专业,是“具体职业培训”的六种途径之一,理应属于“高级职业培训”的范畴,因此高等教育本来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无需另外建立。这是否认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前苏联的整个高等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我国建国初期,受到前苏联模式的重要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体现出很强的职业取向性,以至于到80年代初期花了很大的努力去克服这一倾向。因此,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早已是高等职业教育,无需再谈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观点决非空穴来风,是有历史原因的。 苏联培养现成专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大规模、快速培养能够很快适应生产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点,对于建国初期我国人才紧缺的状况来说,采用这种模式对缓解人才的急迫需求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然而这种模式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因为过分注重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使得专业口径越分越细,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之间进行迁移的能力逐渐减弱。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国80年代开始了艰苦的改革,力图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以增强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性。这一改革一直持续到现在仍然没有彻底完成。1994年清华大学受国家教委委托,在该校召开了部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土教育教学座谈会。其中有的院士谈到,当前的高校毕业生比文化大革命前的高校毕业生要更脱离实际〔1〕。这实际是牵涉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早己存在的纷争。 专才教育能够培养出比较熟悉实际工作、能够很快上手的专门人才;而通才教育则能够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很强,但需要较长适应期的人才。当然能够把二者结合起来无疑是最好的,但事实有时不得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发生冲突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一方面雇主要求自己的雇员具有较多的工作经验,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使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了,人们必须随时面对工作岗位转换的需要,必须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市场经济的发展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冲突进一步表面化和尖锐化。面对来自社会的两种不同的变化要求,采用通才教育模式的国家不得不逐渐向专才教育模式靠拢,而采用专才教育模式的国家却又不得不向通才教育之间摇来荡去,似乎无所适从。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在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之间的取舍问题,一方面人们并没有放弃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努力,另一方面则采取分而治之的不同发展战略。即把高等教育分成两类,一类是研究性的大学,强调学术性和学生较强的知识基础,学生依靠自己的基础知识去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对工作岗位变化的要求。另一类则是进一步紧贴工作的需要,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考虑教学要求,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如果情况发生变化,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消失,学生就回到学校接受进一步的培训,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转换的需要。应当说,不管是哪种模式,其缺点和优点都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许多国家或明或暗地存在高等教育在体系上的双重体制的原因。这种双重体制以学术性的高等教育为一支,以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为另一支,两者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使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需求作出全面的反应。这是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的趋势。然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相对后起的体系,因此这个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其实际的运作更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前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早已存在,无需另外考虑其体系建构的观点,表面上对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排斥,但实际上却忽略了高等教育内部的亚结构,取消了高等职业教育独立发展的权利,这是不正确和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还有人认为,只有职业培训而没有职业教育,同时也不能以正规学术教育的等级来划分职业教育的高、中、低三级教育或培训。本人认为这种说法的根据并不确实。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职业教育或者职业培训不是只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而是将全面发展和职业培训联系起来,将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合为一体,从而使职业培训和正规学术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互沟通。正规学术教育不再是一副纯而又纯的面孔了,这是现代社会维持共同的价值观、保证社会同一性的必要手段。否认职业教育的存在,否认职业教育可以按照正规学术教育的等级划分高、中、低三级的观点是不符合现实需要的。因此,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术高等教育的沟通与联系,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结合起来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主动适应和行业牵动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种类的高等教育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有着特别的密切关系。根据这一特点,有的专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以满足行业的需要为己任,以行业发展的需要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从而确立以行业牵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外部条件中,除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这一点外,最重要的就是强调‘行业牵动’的主导地位。没有这一点是肯定不行的。”〔2 〕“行业牵动”这一概念无疑比较深刻地把握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但问题在于行业的需要以及行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会有囿于本位观念而不够客观的地方,或者有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地方。对此,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否有自己的独特的判断、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主动性呢?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所谓“适应”,就是“适合客观需要”,具体说,客观需要是第一性的,而适应则应以其固有的随动性,努力向客观需要靠拢,以求不断地满足客观需要的变化。而“主动适应”的提法是不成立的,硬把“主动”和“适应”这两个词搭配到一起,既不合逻辑也无法操作。事实上,高职教育的“主动适应”只能制造一些“不适应”的事来。〔3 〕这种说法完全否定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有任何的主动能力,否定高等教育对社会适应的主动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或企业总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更有效地为国家的发展服务,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因此而看不到高等教育应该有更长远的、更广阔的目标,则未免失之于狭隘和短视。“事实上,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增长常常是一柄‘双刃剑’,除了可能出现失误,导致混乱无序之外,还可能在取得明显的进步的同时伴生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4〕因此不论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在考虑社会的需要时,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断,防止社会需要的负作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以期达到既适应社会需要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和短期需要结合起来的目的。因此,那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能根据行业的需要进行随动,完全没有主动适应需要的观点,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立性全部取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