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曾天山 陆宇正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本科教育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编号:AJA220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他还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核心数字技术的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持续爆发时期,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把握新机遇的重大战略选择。目前,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攀升,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历史脉络,认为它是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现实产业布局和战略地位、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过程中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应用,指出新质生产力与智能化劳动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有着互相支撑的关联,其形成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三是重视新质生产力的交叉融合作用,如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内部重组等途径,有助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教育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动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强大的支撑力。然而,职业教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支撑逻辑与行动路径等问题,却还未得到研究者们的深入讨论。因此,以“识变—应变—求变”为分析逻辑,阐明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探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改革重点,并探究职业教育造就高技能人才来助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行动路径。 一、识变:新质生产力形成亟待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劳动者 新时代职业教育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充分发挥自身类型特色的创新动能,持续加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耦合衔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高技能人才的支持,而此类人才又依赖于职业教育的培育。为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打造更多的新型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推进自主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上开展了成效显著的探索,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机遇与挑战。 (一)新质生产力形成呼唤创新型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而传统技能人才对于科技创新、技术更替的推进作用相对有限,所以要求职业教育培育新时代下的新型劳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了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建设的历史性跨越,但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构成要素“断层”、系统内外联动不足等困境。虽然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但技能人才尤其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相对较少。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30%,但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40%~50%)还有差距。此外,我国并未重视对早期高技能人才的识别、甄选,使部分有先天潜质的高技能人才后备力量被湮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产生的沃土,事关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推广与科技自立自强。在实践层面,目前我国助力技能习得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具体表现出职业发展前景吸引力不强、技能评价与激励制度推广不畅等难题。研究表明,随着市场智能化水平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培养合力,高效推动我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加快新质生产力涌现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二)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求更新育人理念 新质生产力展现了对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重新定义和重视,需要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在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催化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存在,其质量在持续提高,数字化人力资本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技术升级的关键时刻,人才培养的理念也需要更新。管理进步主义追求“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与学校效率,体现出教育研究者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科学主义”和“效率主义”的共谋。受科学主义的桎梏与对功利追求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旨趣已悄然发生异化,重视对实用技术的向往、纯粹知识的追求和经济效率的迷恋,使得本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转型为一种机械式的技能训练。现代职业教育对效率的过度关注,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单一讲授,其他模式主要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从而流水线化地培养出一批满足企业用工需要的“单向度的人”。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借助科技革命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与学校的教学形式。现代职业已不再只是个体谋生的手段,它更成为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载体,即需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现代性要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诉求。单纯技能主义的人才培养观已愈发不适应未来工作世界对“复合型宽口径”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因此,如何立足更高站位树立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成为职业教育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