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科幻电影美学研究”至少包含三种可能的取向:一是从科幻的角度进行电影美学研究(读为“科幻+电影美学研究”),关注创意与表达;二是从科幻电影的角度进行美学研究(读为“科幻电影+美学研究”),关注科幻电影视野下的美、艺术与审美;[1]三是将“科幻电影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展研究(读为“科幻电影美学+研究”),关注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本文的重点在于第三种取向。 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艺术属性、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等问题,其运思方式有逻辑研究、历史研究、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基本类型。美学在向艺术领域扩展的过程中产生分化,形成了小说美学、诗歌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等分支。科幻电影美学是美学进一步分化的产物,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美学运思方式为科幻电影正名。科幻电影从逻辑角度看是指以科技为参照系放飞想象的视听艺术;从历史角度看是文化生产被纳入工业轨道之后形成的一种类型电影;从实证角度看是由科幻大片、科幻微电影、科幻短视频等样式构成的复杂系统;从跨学科研究角度看可以是美学、艺术学、社会学、传播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在跨学科视野中,援引既有美学观念考察科幻电影所呈现的美(如科技美、伦理美、精神美等),构成了美学研究;运用既有工业观念考察科幻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特点(如制作技术、票房价值、衍生产品等),构成了工业研究;运用既有艺术观念考察科幻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特点(如艺术风格、艺术手法、艺术流派等),构成了艺术研究;运用既有社会观念考察科幻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特点(如政治倾向、文化身份、社会功能等),构成了社会学研究。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在开展科幻电影美学研究时,不能不注意所可援引的美学观念的多样性、所作分析的科幻电影的系统性。为寻找美学观念和科幻电影的对应关系,笔者引入自己在《传播心理学》等著作中提出的传播要素原理,将与美学观念、科幻电影相关的各种要素理解为由属人的社会层面、属物的产品层面和属事的运营层面构成的复杂系统,由此出发,阐述笔者所提出的科幻电影美学理论框架,并勾勒出我国当下相关研究成果的概貌。 二、科幻电影社会层面的美学研究 在社会层面上,科幻电影是以社会分工为依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就传播而言,如果我们将科幻电影的主创人员(特别是导演)视为主体的话,那么,观众便是接受信息、消费相关作品的对象。二者以相关人员为纽带进行互动并彼此转化,形成基于中介的共同体,实现电影的工业目标与美学目标。科幻电影美学建构因此形成了以创作美学或导演美学为代表的主体倾向,以接受美学或观众美学为代表的对象倾向,以共同体美学和电影工业美学为代表的中介倾向。 (一)主体取向:创作美学、导演美学 科幻电影源于创意。在这一意义上,科幻电影美学建构始于从创作美学的角度对具体影片或相关亚类型的考察、阐述或评价。从主体角度对科幻电影进行美学研究,前提是肯定作品的美学特征和作者的美学观念存在一致性,进而肯定它们渊源有自。基于上述思路,本着知人论世的精神,用特定电影工作者(首先是导演)的生活经历、专业训练、人格特征、艺术理想等主客观条件诠释其审美诉求,这是创作美学或导演美学的思路。例如,王青等认为英国琼斯(Duncan Jones)所执导的科幻片有情节把控和主题设置的深邃之美,这种美学风格源于琼斯的学术背景(他毕业于哲学系)。[2]还应当看到人生道路是漫长的,电影工作者的身份完全可能发生变化。如美国的辛格(Bryan Singer)经历了从独立电影制片人到好莱坞商业巨片导演的转变。王思懿据此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其美学风格,一方面看到其前后的不同,从尝试黑色风格、游走于现实与幻想到在商业包装下流露人文内涵,另一方面指出其贯穿主脉,即对人性各种阴暗、困顿、卑微一面的挖掘。[3] 科幻电影导演的审美诉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更具体地说,如何概括他们的美学风格呢?常见的做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沿用既有美学范畴。如王思懿从疏离美学、矛盾美学、讽喻美学评析美国导演吉列姆(Terry Gilliam)的美学风格。[4]二是根据影片加以提炼。如赵阳从加拿大导演卡梅隆(James Cameron)所执导的《终结者》《终结者2》《阿凡达》等科幻电影概括出他探索人类情感世界、挖掘生命的价值、追寻超越性的存在、融合科技与艺术等特点。[5]三是将上述两种做法结合起来。如张博在分析押井守动画电影美学时,结合《攻壳机动队》及其续集阐析了三个支点,即侧重于哲理性(科幻现实美学)、反思性(身体美学)和批判性(虚拟美学)。[6] 科幻电影是综合性艺术,从外部形态到内部意蕴都是很复杂的。科幻电影主体取向的美学研究不仅关注导演,而且关注其他主创人员。在解析他们的美学观念与作品特征的契合点时,可以选取的角度相当多,如艺术创意、视觉表现、人物形象等。 (二)对象取向:接受美学、观众美学 如果将创作美学作为主体取向研究的代表的话,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对象取向研究的代表应当是鉴赏美学,正如电影领域导演美学与观众美学相辅相成一样。不过,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在德国兴起之后,鉴赏美学的提法就不怎么流行了。接受美学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如“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它从文学理论领域向电影学领域延伸,催生了电影接受美学,与观众美学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