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与电影理论关系密切。一方面,某些重要的电影理论是通过电影批评提出来的,例如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该书由一篇篇影评文章组成,却蕴含了著名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完整电影”“长镜头”等理论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成熟的电影理论能够为电影批评提供深厚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强电影批评的思想穿透力。我国的电影批评,亦呈现出与电影理论紧密结合的特点。 当前我国电影事业稳中求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涌现出不少精品佳作。如《我不是药神》《攀登者》《夺冠》《中国机长》《中国医生》《长津湖》《你好,李焕英》《人生大事》《万里归途》《八角笼中》《孤注一掷》等,均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学术界在对此类影片进行评论时,从情感性与类型化两个维度发展和丰富了关于现实主义电影的理论表述,彰显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电影理论批评话语体系的努力。 一、以温情和谐为内核的理论话语倡导 植根于鲜活生动的社会现实,是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到抗战时期的国防电影、战后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再到新时期电影,对社会现实的密切关注和反映,始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发展既彰显出一代代电影人的使命担当,而且生发出颇具民族特色的电影理论批评话语。与西方某些学者注重研究电影所反映的人与自我关系及无意识心理不同,我国的电影理论工作者和影评人更关注电影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及社会中的人。正是对电影“反映现实、再现现实”,以及“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重视,形成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脉络和理论批评话语。 “文变染乎世情”,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社会现实,一时代亦有一时代之现实主义电影。在新时代语境下,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新的社会现实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当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呈现出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传达温暖和谐情感伦理的特点。电影批评界及时地把握住了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这一趋势,从理论层面加以归纳和引导,提出了以温情和谐为内核的创作理念,并加以阐释。 饶曙光在评论《我不是药神》时,既分析了影片的成功之处,如“接地气”的底层立场等,又颇具慧眼地指出,影片“针对现实复杂性的压缩”,“体现出创作者善意并具建设性的态度”。从而强调,现实主义电影应“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反映社会现实和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给人们以温暖和希望,以人性和正义之光点燃人们内心的善良”②。在随后的探讨中,饶曙光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理解,认为现实主义可以加“很多修饰语”,如“温暖现实主义”“积极的现实主义”“建设性的现实主义”等③。皇甫宜川同样把现实主义理解为多元的,指出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时空下的现实主义”,在当前更接近“一种创作态度”,即以积极的、开放的、包容的姿态“观照当代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④。李道新用“参与型现实主义”来概括当前我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特点,认为其“具有参与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当下中国社情民情呈现出一定的对话性”⑤。这些观点,为新时代语境下现实主义电影理论话语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2022年5月14日,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组织发起的“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研讨会召开,多位学者和影视从业者汇聚一堂,就该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⑥。胡智锋指出,温暖现实主义“意味着一种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一种建设性的,而非一种破坏性的解决理念和解决方案”⑦。他还进一步探究了温暖现实主义的传统文化基因,如重视人民群众的民本思想、强调个体社会责任的家国情怀,以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乐观豁达的积极态度、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允执厥中的行为准则等,提倡影视作品应“通过‘温暖’来展现社会的和谐”,对社会发展秩序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⑧。在此基础上,有论者归纳了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立足于人民立场、采用浪漫化叙事处理矛盾冲突、更具包容性;认为温暖现实主义电影能够“为社会问题寻得新的解决路径”,给现实增添亮色,有助于强化观众认同,满足了“观众对于情感交流和内心寄托的期求”⑨。 此外,还有论者认为,当下我国电影创作呈现出“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如《十八洞村》《春江水暖》《第一次的离别》《爱情神话》《人生大事》等影片,均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开掘出浓郁的诗意。有的研究者立足于本土化电影创作实绩,将“诗意现实主义”界定为“表现形式上兼顾纪实性与抒情性,在立足现实的同时,注重诗情画意的营造,传递出一种介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诗意”⑩。也有研究者将其与电影史上的同类创作现象尤其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相关联,指出这类影片的共性是“大都以底层人民生活为题材,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表现形式上采用长镜头和深焦镜头,给予观众诗意的满足”(11)。厉震林、陈梦婷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至今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流变,辨析了“诗意”与“现实”的内在关系,指出“对两者的复合追求往往能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新时代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与我国各个时期同类影片如《小城之春》《城南旧事》等的比较,肯定了我国“网生代”导演群“探索新时代中国电影诗意现实主义美学之路径”的做法,并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富含“意象表征的隐喻意味”,以留白、含蓄等手法“营造虚实之境”,颇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余韵,是对中华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展(12)。 “温暖现实主义”“诗意现实主义”等相关探讨,都以温情和谐为内核,呼吁新时代中国电影“参与”到社会现实当中,满腔热忱地拥抱生活、感悟生活,表现温暖和谐的情感内涵,挖掘现实生活里平淡隽永的诗意,营造虚实相生的美学意蕴。这样的创作理念和理论倡导,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