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202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3]短短一个月之内,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也向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课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何要又该如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的新课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基本关系。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所有的生产力发展都有赖于自然的给予,而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是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在大量消耗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同时,短时间内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超出了自然能够自身吸收和循环的速度和范围。工业革命能够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同时快速消耗自然资源,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会日益恶化。“先污染后治理”“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的传统现代化路径不可持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注重自身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比如居住的环境是否美丽,空气是否清新,河流是否清澈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关系到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4]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首先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从现代化的角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则首次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新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后,学术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早期的一项研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突破,为世界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6]另有一项研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模式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拨与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开辟了非西方的道路。[7]随后的一项研究认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尺度,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极大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创新发展。[8] 党的二十大刚闭幕不久,就有学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了初步阐释。[9]随后的一项研究从历史成就、矛盾挑战与实现路径等方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10]另有一项研究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生态环境法治理念、生态环境政党规范体系、生态环境法律规范体系与生态环境法律实施体系的全面革新作为保障。[11]最新的一项研究则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生态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依据,认为其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对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汲取转化以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贯彻。[12] 当前,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正处于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之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促进”提升到当前的“加快推进”,是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提出的崭新课题,需要学术界加以深入研究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之后,提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点路径。 二 当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维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作出了中国贡献。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13]目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三大保卫战面临新的压力 2020-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2022年,受俄乌冲突外溢效应、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14]三重压力持续演化。在此背景下,过去三年,中国市场主体大部分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小部分举步维艰,极小部分甚至破产,全国经济社会活动整体减弱,其中,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仅2.2%,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只有3.0%。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减缓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