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3)12-0023-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从“条”到“块”的实践历程表明,职业教育始终伴随产业发展道路调整自身发展模式,经历了“产教一体”“产教半耦合”“产教分离”“产教对接”“产教深化”等几个阶段。产教融合实践过程是以实现职业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体系化”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践背后的理论研究都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结果,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电嵌入了“以学校为中心”的主基调。在职业教育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产、教两个场域发生结构性变化,两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已成趋势,因而有必要建立“以产业为中心”的研究方向,聚焦区域产业体系的产业特征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需求,架构新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体系。 一、以学校为中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行动研究 国外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主题的研究,大多数嵌套在面向产业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形成体系(skill formation system)研究中。如1980年代,Greinert从政府角色和扮演角色出发,将欧洲不同国家形塑职业教育体系力量的不同,分成学校模式、市场模式和政府规范下的市场模式三种[1],并归纳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三个主体:学校、市场和政府。该研究为国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践与研究路径。近期,李俊等[2]比较了欧洲主要国家和中国本土的职业教育体系后,按照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政府三者在产业界主动性、学校适应方式、培养成本分担、产教融合程度、政府参与方式等五个维度的不同表现建构了一个关于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研究框架。该研究尽管没有明确讨论产教关系,但从不同角度分别对不同国家、不同类型教育的相关治理主体在教育治理中的卷入方式和程度展开了讨论。上述研究工作从职业教育出发,按照不同社会主体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目标的分类,为梳理“以学校为中心”的产教融合研究提供了分类架构。 (一)主体、配体与子系统:产教融合的关系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研究包括产业决定论、学校适应论和社会建构论。其中,学校适应论认为产教双方是一种合作关系,将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构建产教融合的主体,构建符合区域发展的产教融合体系,主要的代表理论是“三螺旋”理论;产业决定论认为产教双方是一种协作关系,将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构建产教融合的配体,主要代表理论是产业协同理论;社会建构论认为产教双方是社会各主体在各自组织边界内共同协作治理的结果,将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层面建构产教融合的子系统,主要的代表理论是社会建构理论。 1.“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适应论研究。该研究认为产教融合的形塑不仅取决于产业体系的需求,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以及教育体系的主动调适,这类研究在本科院校研究中较多,但在职业院校研究中也依旧存在。丽贝卡·S.温格在《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中,描绘冷战期间斯坦福大学以学术为基础的产业战略是在国家、产业与大学三者互动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大学—企业关系,认为斯坦福的转型成功在于学校主动适应冷战期间国家、产业变化并构建的校内学术资本主义制度环境[3]。Henry Etzkowitz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中,通过对MIT由一所赠地学院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与波士顿地区技术产业的互动关系及引发的内部治理变革进行研究,认为MIT模式的成功源于国家“自下而上”的政策激励以及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变迁,并建立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内部治理架构[4]。基于此,Henry Etzkowitz[5]超越国家意识形态,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的创新“三螺旋”模式,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已经由传统社会中的次要机构变成主要机构,成为区域创新活动的源头和组织者[6]。“三螺旋”理论强调了政府、企业和学校在产教关系构建过程中的三方平等互动,形成了合作关系。与产业决定论相似,学校适应论同样认为合作性产教关系也是各治理主体分别在各自组织边界内,按照自身的功能参与产教关系的互动。但不同的是,这些组织内部会按照合作内容成立相应的“中介部门”参与对外合作。这一现象在美国MIT、斯坦福和荷兰特文特大学[7]等大学均有广泛报道。在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也运用“三螺旋”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胡坚等[8]运用“三螺旋”理论分析了杭州市政府为实现创新发展目标,通过政策引导辖区内软件企业与本地高职院校之间的互动情况。 2.“以学校为中心”的产业决定论研究。该研究认为工业化进程、技术进步将导致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需要教育系统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从供给侧改革,实现产教融合。利奥纳德·康特[9]、张原等[10]认为国家工业化程度越高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大,拉近了产业与教育的距离;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11]的调研报告强调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了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建议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大与企业合作程度,在专业、课程和教学等环节全面对接产业发展;Frey & Osborne[12]认为技术进步加大了对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13]的调研报告认为,工业4.0背景下我国正面临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和经济环境变化,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要按照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的趋势建立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协调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的产业决定论基于三个理论前提:(1)产业部门决定了产教关系的强弱,当产业部门对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时,产教关系较为紧密,反之则产教关系疏远;(2)承认政府在产教关系中的重要地位;(3)国家层面的产业分布同一性和产教体系的差序格局。由产业决定论的三个理论前提,不难推导出产教双方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产学活动中表现为协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产教双方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各自组织边界内,根据自身的功能,彼此分工协作,实现科技研发、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如陈星[14]认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需要以产业为中心,政府、社会自组织和学校分别发挥相应的功能,实现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