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F5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23)06-0027-10 doi:10.3969/j.issn 1007-6522.2023.06.003 “风景”(landscape)最早在荷兰语“landschap”中指的是视野中的田野或土地。1925年,卡尔·索尔(Carl O.Sauer)在《风景的形态学》一文中将“自然风景”和“文化风景”的概念加以区别,并强调这种研究应在自然和文化风景结合的基础上侧重历史学与发生学的分析。[1]于是,风景作为一种视觉对象,具有了物质性和观念性两个维度,前者强调“自然、物质的形态,完全通过劳动或其他关系产生”,后者强调“社会关系的代表,由各种媒介所表达”。[2] 对于视觉艺术史来说,从古典绘画到机械复制的图像,风景不仅是贯穿性的图像主题,也以物质性和象征性的方式,界定了自身作为自然意识的观看模态。风景并不总是描绘真实世界的面貌,还往往表达我们想要的生活和空间——例如一种乌托邦式(或者反乌托邦式)的世界,抑或对于复杂多变世界的暂时逃离,又或是对于彼岸的天堂世界的歌颂等等。风景可以表达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塑造我们的文化认同,甚至能够令我们超脱于这个世界,找到终极的意义。 而作为现代视觉艺术的电影,则以流动性为主要特征,通过多样性的叙事和结构方式,诉诸图像修辞性的表达,致力于在图像主题与文化象征上发挥全新的媒介特性。对此,笔者曾将“电影风景”这一概念放在“媒介地理学”的框架内,比较分析其与电影场所、电影地方、电影空间等研究范式之间互联、互浸、互融的关系,尤其讨论后现代社会中电影风景如何不断改造现实并令其变为一种混杂性的空间。[3]而到了数码时代,风景表现出怎样的媒介性质与审美特征,又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症候?对此,本文从奇观、合成、拟态三个角度进行探究,由此管窥数码图像的本体特征。 一、作为“奇观”的风景:虚构、感觉真实与索引性的破坏 在数码时代,我们可见的风景似乎变得越来越丰富、绚烂和多元:从中土王国到太空宇宙,从未来都市到神话世界,从外星战场到奇幻城堡,数码绘景、建模和动画大大扩展了传统美术、摄影和电影的表现空间,令创作者能够更容易地创造出大量虚构和幻想的风景,也促进了科幻、魔幻和奇幻等视觉艺术风格的繁荣与勃兴。这些风景往往离不开CGI(电脑生成图像)的加持,而CGI也逐渐取代传统绘画、摄影、雕塑和布景,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风景塑造工具。虚拟特效、三维特效、合成特效、修复特效等数码特效技术,不断拓展视觉风景的表现力,令风景的现实记录功能越发暗淡,同时“奇观化”(spectacle)倾向愈发明显。 从性质上来说,这样的一些风景“奇观”更接近于绘画而非摄影。作为摄影最重要的本质性特征,索引性(indexity)令观众将摄影作品中的内容“如实地与其拍摄对象参照物联系起来”,并且“因果性或持续性与它们的指涉联系在一起”。[4]28正因如此,巴赞(André Bazin)或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等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家坚信电影的“照相写实主义”本质和“物质现实复原”特征,强调“电影是活动的照相”。然而,数码风景愈发呈现出一种新的索引性特征:它从表面上接近于摄影的写实效果,尤其令观众感觉到真实;然而从本质上,它更多是由CGI创造的虚构性图像,因此更接近于绘画或动画。换句话说,数码影像挑战了“照相写实主义”以索引性为依据的观念,切断了影像与外部现实这种索引性的联系。 对此,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在电影《指环王:双塔奇兵》(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Two Towers)中,经历过与炎魔殊死搏斗的甘道夫(Gandalf)已经升级为白袍巫师,前往刚铎(Gondor)城堡进行救援。远景画面中多云的天空、巍峨的群山、恢宏的城堡和远处熠熠闪光的安都因河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风景,左下处甘道夫身骑白马驻足远眺,脚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原野。这一极富真实感的画面其实是由诸多虚构性的内容拼贴或合成的:天空的图层是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某日清晨多云天空的摄影照片,刚铎城堡是数码化的实体微缩模型,远处的山脉是在三维软件中建构、贴图和渲染的模型,原野则是利用软件的笔刷工具绘制而成——这几个不同的图层最后在Nuke、AE等软件中合成并进行巨细靡遗的调整,以使其完美无瑕地呈现出“真实感”的优美风景。然而,因为这一风景而来到新西兰惠灵顿的游客恐怕会失望了,因为现实中没有同样(甚至类似)的山脉、原野和城堡来获得“游目骋怀”的满足——换句话说,这一风景并不具有现实的索引性。 《指环王:双塔奇兵》中这一“奇观”式的风景的媒介生成方式,似乎令人想起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爱德温·丘奇(Frederic Church)和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等“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的画家——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光色主义”(luminism)的表现手法,用柔色的光影和隐秘的笔触创作绘画;这种表现手法,能够令细节巨细靡遗地展现,因此很多人用显微镜来细细欣赏这些作品。“哈德逊河画派”之所以创发这一手法,主要用于对抗当时刚刚被发明的新视觉艺术形式——摄影。事实上,从各种笔刷样式、渲染类型到繁复的通道处理、光影效果,当代CGI的大量绘图工具似乎可以被视为当年“哈德逊河画派”艺术家技法的重复与回声,但却更加复杂、得力与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