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必须以工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紧密结合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关系到特定时期的国家核心竞争力,这一举措的落实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关键事件,对我国工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事件既承担着勾画历史变迁、描绘时代变局的重要使命,又发挥着贯通过去与现在、桥接历史与未来的关键作用,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构建符合我国发展情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道路[1]。在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道路上,实现工业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途径。 新发展阶段,我国反复强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使工业数字化转型成为研究热点。现有研究主要从企业微观和产业中观两个层面展开探索。企业微观层面,部分研究基于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某些制造企业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驱动创业的过程机制、平台化战略助力制造企业跨越数字鸿沟的转型机制、数字平台对制造企业颠覆式创新的作用机制、数字创新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机制[2-5]等。产业中观层面,现有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理论解释等方法,重点剖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产业创新的基本路径、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等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等[6-7]。这些文献为拓展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从立足塑造经济发展新范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来看,现有研究仍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未充分分析影响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历史进展的关键事件,不利于“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二是未完整探索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规律,不利于“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结合现实实践来看,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演变过程。其中,工业信息化阶段以强化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为手段,这是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业智能化阶段强调更敏捷的运营、更智能的决策与更人性的价值主张,这是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与最终目标。本文运用事件系统理论分析框架,梳理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关键事件,并从这些事件中厘清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明确新发展阶段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实践路径。 二、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演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积极推动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谱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转型伟大历史。系统梳理党领导下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利于从关键事件中坚定历史自信,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的答卷。 (一)基于事件系统理论构建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演变分析框架 在历史演变进程中,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由多个关键事件组成,对当下和未来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十分必要分析这些关键事件对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影响。事件系统理论(Event System Theory,简称EST)主张通过对关键事件(包括主动事件和被动事件)的时间属性、空间属性和强度属性分析,了解关键事件对相关实体的影响程度,是一套分析关键事件的有效理论分析框架[8]。事件时间属性代表事件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时机或延续时间[9]。事件空间属性代表事件对个体、组织、行业的影响程度[10]。事件强度属性强调事件的新颖性、颠覆性和关键性,代表事件对主体的冲击[8]。 根据事件系统理论,党和政府是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主体,其行为变化会受到关键事件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过程是党和政府通过制度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动适应外部工业数字化转型环境的变化过程。研究影响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事件,有利于剖析党和政府推动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动机,总结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演进规律。基于此,本文挑选了发生在党和政府层、行业层和环境层,事件强度高、影响时间长并对企业个体、行业整体等产生直接影响的主动事件与被动事件,形成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历史演变中的关键事件集,据此构建出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演变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演变分析框架 (二)事件系统理论下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演变分析 1.2002-2014年:以工业信息化为核心的转型阶段 被动事件的出现与扩散对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产生新的冲击,推动党和政府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欧美发达国家为核心,推动了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欧美发达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11]。为快速驶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轨道,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发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倡议,为两化融合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前期基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重大战略和大政方针。同年,诸多工业企业提出了更广泛的信息系统要求,驱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厂商拓展产品结构。2009年,由广州电子工业研究院打造的国内首个企业级云计算平台投入使用,云计算正式在工业领域落地成型。从2009年开始,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逐渐削弱,我国工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变革需求显得日益迫切[12]。为此,2011年至2012年11月,《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八大均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使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直至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两化融合行动计划落地。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了502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首次开展贯标试点工作。此后,我国两化融合稳步推进。以工业信息化为核心转型阶段的关键事件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