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的电影基于文学文本建构银幕奇观,以想象性、科学性、神秘性的本土特征,联结大众观影的民族文化心理,由此衍生出独特的中国叙事与美学话语风格。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涌现出以《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2》《宇宙探索编辑部》等为代表的一批兼具口碑效应和市场价值的作品。其中的现象级作品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国产优秀科幻文学作品为改编文本源,依托集体主义的人文内涵,实现共同体美学的价值生成及其文化空间的建构。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语境,富含共同体想象的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电影,以丰富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哲思,具备谱写民族精神、弥合文化分歧与链接共通情感的重要内涵。 一、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电影的发展回眸与本土特征 (一)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电影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作为类型电影,科幻片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回溯电影诞生之初,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既堪称第一部科幻电影①,也标示着“剧情片”这一创作模式的原初探索。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讲述了一群天文学家通过乘坐炮弹的形式赴月球探险的奇幻历程。置于本土语境,在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②式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即改编自科幻作家童恩正的同名小说,该片设置了高科技的激光武器、机器人等元素,内容上充满了悬疑、惊险的色彩。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盛况与科幻文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源于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乡村教师》的《疯狂的外星人》等作品的诞生,2019年被业界与学界公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世元年”,③其后《流浪地球2》《宇宙探索编辑部》等为代表的作品延续了该类题材的文学思维,在更为多元的叙事形式、更为多维的视听技术、更为多彩的美学风格上作出了探索。2023年初,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三体》开播后引起了海内外观众的热烈好评,其豆瓣评分高达8.7分,④这些作品将中国科幻影视剧推上了崭新的时代高度,并成为以科幻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华美学的典型案例。有学者认为,“纵观21世纪后十年的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可以说在特效技术和产业规模、类型与题材杂糅的本土化创作、叙事策略及其文化表达层面上都发生了瞩目的‘质变’过程”。[1] (二)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电影创作的本土特征 归纳与总结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电影的创作特征,需要首先明晰科学思维的演化历程。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不断更新让人们能以更清晰、更理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因果运行,人们在认识自然进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无数原本神秘恐惧、无法解释的现象逐渐变得一目了然。这种从原始思维到科学思维的转变,也是韦伯所提出的现代性伦理与文化精神对世界的祛魅过程。科学思维使超自然的“法则、仪式、诅咒”等旧论证不再奏效,随着现代科技体系的确立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某些此前被认为是“超自然”的现象,如自然界的巨大力量、神秘的建筑遗址等,都得以通过物理与化学体系获得新的解释,并在科幻形式的文艺作品如文学、电影等中获得具象化的演绎。 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电影创作在其文学性的统摄之下,具备科学性、想象性与神秘性三个突出特征,从而含有民族化、风格化的审美意蕴。其一,哲理性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使原始思维感性认知世界的方式发生改变。原始思维从直观、经验、感性的方面认知世界,因此其思维方法往往伴随联想与想象,将本来并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现象与本质的错位。而科学思维往往具有一套已经被验证过的逻辑或原理,现象无需重新寻找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回到抽象的逻辑体系中得到答案。科幻文学改编电影作品表现的主要矛盾问题,体现为富有东方哲学意涵的科学命题及其理性的思考,如数字生命与传统命理观念的结合等。《流浪地球2》中人们面对启动行星发动机的重核聚变、月球坠落危机时的洛希极限等天体超自然现象,所提出的方案具有中国伦理观中“以人为本”的生命思考,该片展示的太空电梯、机器狗、量子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尤其是贯穿全片的量子计算机“MOSS”不仅拥有超强算力,也具有独特生命伦理观的自主意识。其二,想象性的故事世界。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电影的故事世界常体现为蕴涵标识性本土元素的幻想或现实空间,在这种空间的构造内部,极致空灵的想象力与温情厚重的现实感形成“情”与“理”的交汇,如《流浪地球》中供民众躲灾的地下城富有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的要素,《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编辑部一行人寻觅外星生物的经历也是一个展现西南地理文化风物的过程。其三,诗性色彩的神秘感。有别于西方美学体系,中国传统美学以一种意象型的思维美学,赋予影视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由孔大山执导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上映后豆瓣评分达8.0分,⑤其获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片中传统美学意蕴的诗性思维,全片整体营造的意境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中式审美经验,尤其是诗句作为情节因果的暗示与联系,与剧中角色的人生构成了命运的回环,如“一望无际的梦里,用碗里的米垒墙,乌云写满咒语,遮住众生疲惫的骨头”等。以上种种特征,表明科幻文学改编电影的内在结构指向中国故事与中国美学的本土话语体系,由此,我们进一步探讨其美学指向的逻辑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