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科幻电影看连接之未来 如果沟通变得无间,我们的现实会变成何种现实?当下的传播技术尚未抵达这一境地,科幻电影则能够率先引领我们发出叩问,从而假借艺术之躯壳,进行一次未来式的讨论。长久以来,一种突破“我”之肉身边界、“我”之时空囿限的连接方式,是科幻电影所热衷的话题,并时常作为作品的核心元素而现身。而所谓连接奇观,正是指科幻电影中出现的这般想象——在技术的加持下,人与人,乃至人与万物都可进行突破人类生物学限制的直接沟通,这种沟通不但超越了身体与时空的边界,而且能够实现精准无误的信息交流。 为何要关注连接?连接,正是你我存在于世的基本方式,人类因相互连接而成为彼此关系的扭结点,得以生活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当中。关于连接的思考,实则是关于人们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把握自我与世界、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相关的学术讨论兴盛于变革时期,即当我们身处的社会发生动荡与转型之时,人们的连接如何被重新配置。“从社会层面上说,正是群体压力和刺激的积累,才促发了抗刺激物的发明和革新。战争和对战争的惧怕,向来被认为是人体技术延伸的主要刺激因素。”①回溯过去,两次世界大战缘此成为我们讨论连接问题的重要历史节点,其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直接刺激了连接之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迅速成熟与巨幅扩张,连接的断裂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本雅明指出,在经济危机、机械化大生产的影响下,人们无法再与自身所处的世界产生稳固可靠的直接联系,此种断裂使得经验原有的价值出现了大幅坍缩,人们亦日渐丧失了交流经验的能力。②诸多现代派的文学家、艺术家亦对人与人之间难以交流的境况表示忧虑,以此进行了大量创作,反思现代社会给人们造成的孤独与混乱。为应对连接的断裂,学界发出了两种相反声音: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求透明的、无间的沟通——语言学家奥格登和理查兹认为,正是语义的模糊性阻碍了人们的交流,唯有当人与人能够以精确无误的符号手段相互接触,此种“心心相印”才可造就更为理性调和的社会关系。③有的学者则干脆否认“心心相印”的可能性,转而思考人类应如何在连接断裂的境况下相互合作——政治哲学家杜威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涉即可产生意义,只要能够分享并珍视共同的意义,即可走向彼此协调的共同生活;④宗教存在主义哲学家布伯认为,现代社会的悲剧在于充斥着单方面利用、榨取的“我—它”关系,取代了相互对等、相互敞开的“我—你”关系,通过复苏“我—你”关系即可救赎人类。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对峙的严峻局面之下,军事通信技术的日常化应用推动了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连接的再生成为旋涡的中心。此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传播技术之进步所带来的新连接怀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文学家、艺术家对强硬的冷战局面心怀提防,担心传播技术的到来反而会加剧个人遭受监视与控制的风险,奥威尔笔下的“老大哥”即是如此写照;另一方面,学者们在技术上寄托了尤为美好的希冀,认为人类交流的不完美性可借助技术而解除,从而到达亲密无间、和平谅解的境界,香农的信息论由此横空出世,信息被推至前所未有的本原地位,从而消解了人类、动物、机器之间的交往边界;⑥彼得斯将信息论与中世纪的天使学相类比——正如上帝的知识、权力和责任借助不同等级的天使而层层传递给人类,天使成为人类与上帝相互联系的直接媒介,从而奠定了宗教合法性的基础,⑦基于技术而实现的信息流通也带有呼唤你我进入彼此灵魂的梦幻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人战后创伤的心灵抚慰。 可以认为,无论是连接的断裂还是再生,其所牵涉的是人类不可回避的政治变迁与伦理难题,对于连接的理解与展望,正是对社会发展趋向的思考与讨论。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的虚拟媒介环境的建立主要基于一个模型,即“将世界容纳进一个媒介”(the world in a medium)——通过本地的、静态的和多元模式的交互界面……使用者可以进入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虚拟环境之中。……相反,普适计算融合了不同的自然物体、人工产品和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媒介界面,进而实现了“世界作为一种媒介”(the world in as medium)的构想。⑧ 因此,在当下普适计算的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时代,基于对人类在新的技术形态下之生存境况的关切,本文尝试思考:一种超越主体间边界的连接会如何改造我们的世界?突破生物学限制的连接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局面? 面对“突破身体与时空之界限的直接沟通”这一未来可能的连接技术,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一定的前瞻性讨论,既站在赛博格、后人类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又对其所包孕的哲学议题加以思辨。应如何认识这种直接沟通,有学者介绍道,借助脑机融合技术,未来或可通过植入物将人脑与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让人脑和人脑之间实现直接交流,这能够极大地提升信息传输效率。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者则依据人机混合的深度将赛博格的演变划分为混合1.0、混合2.0和混合3.0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机器外接于人类、机器拼嵌于人类生物机体、机器内置于人类心智,而在混合3.0阶段,不同的赛博格之间能够建立起神经信号联系,使得直接沟通成为可能。⑩另有部分学者借助科幻电影中的种种身体景观展开研究,从而将人机身体划分为三种形态,即与技术拼合后获得身体疗愈乃至强化的赛博人、意识离身以接入计算机的超人类、仿拟人类身体的机器人,(11)或将赛博格身体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技术改造后性能增强的人类身体、仿真人或人工智能系统、技术将人类的精神/意识或基因移接至机器(计算机)。(12)这其中所论及的将人类意识与计算机互嵌的(后)身体境况,均指向了人与人、人与万物直接沟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