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08-07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任务[1],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亦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涌现出“中文+职业技能”“鲁班工坊”等多样化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在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背景下,基于语言技能融合发展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价值逻辑,梳理其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表征,有助于明确各主体行为关系,探寻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可行路径,为构建面向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职业教育新格局提供保障。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意蕴 “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职业教育在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培养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带动共建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逐步内生成一种既立足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又适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大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方向,基于语言和技能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集中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以“共商、共治、共建、共享”为价值逻辑,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的,有利于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 (一)共商:合作共赢的经济逻辑 经济因素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带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促进共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国际化能够提升共建国家技能人才人力资本,对接中资企业用工需求。“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能较弱,工业化进程较慢,难以支撑产业一线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如何融入当地发展的难题。《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显示,“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3]。通过职业技能和语言的学习,当地劳动力可实现语言资本和技术资本的增值,实现与中资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国际化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共建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显著特点是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语言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障碍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相比于运输、管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更大[4]。相似的语言、习俗会降低贸易活动的交易成本,促进贸易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很多共建国家树立了“语言铺路”的合作意识,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和中文教育,鼓励共建国家民众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语言,发挥语言的沟通载体功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的畅通发展。 (二)共治:改善治理的政治逻辑 国际范围内的职业教育是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有机构成[5]。目前,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正处于大调整与大变革的新阶段[6],而“一带一路”建设则是中国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提出的中国主张。语言和技能融合发展视角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治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语言治理的新思路。 首先,语言和技能融合型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能够助力国家形象构建,提升国际话语权。我国制造业总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种类齐全,发展迅速,被赋予“世界工厂”的美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经济体,难以通过自身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急需到中国学习技术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将语言教育融合到职业技能教育中,最大程度运用技术和语言的双重工具,让学习者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倾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国力量,塑造对中国的理性认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 其次,语言和技能融合型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能够加速国际关系的区域化发展趋势,影响世界格局。一方面,对“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中“职业技能”种类的宏观调控,可以促进以中国高铁为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产业出口,将资本、技术、装备等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全世界各国共享,带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走出去”能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发展输送新的血液,带去新的发展机会和共赢机遇,巩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助力区域化发展,加速未来世界地缘政治新格局的演进。 (三)共建:提质增效的教育逻辑 语言和技能融合型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能够促进教育资源在国际间的优化配置,加速教育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推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探索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也能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并带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增效。首先,国际教育规模实现扩大。由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中文学习需求的增加,吸引了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十三五”期间,我国共有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7万人[7]。其次,国际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提升。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外教育办学标准和技术产业标准还未有效衔接,缺乏语言沟通也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因素,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职业技能的对外输出可以促使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等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建设和衔接[8],联合职业教育机构和中资企业共同开展课程设计、资源建设和证书开发,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全球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再次,探索了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语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是世界主要援助国的运行方式。如,法国将语言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援助的前置条件[9],英、美、德等国也对受援对象的语言水平有一定要求。因此,职业技术培训融合语言文化的教育是中国进行国际教育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实现经济与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教育共建”的战略目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