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将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提出“两步走”的总体战略安排,而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而重要的位置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符合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探索有效的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围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颇丰,可以大致划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宏观上,学者们以整体视角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如蒋永穆和谢强(2021)分别从贫困治理、促进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保体系、促进教育与提升医疗服务等方面给出了多种实现路径;[2]陈潜(2022)认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经济路径、体制路径和道义路径的融合作用,分别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与和谐环境;[3]李正图和徐子建(2022)认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实践需要国家治理体系、精神动力和科学理论三个方面的共同保障。[4]微观上,学者们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途径,提出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缩小收入差距,需要进行初次分配改革[5]、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并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6-7]为解决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有效的途径;[8]还可以通过进一步构建新型集体经济的增长机制、经营机制、共享机制,并通过对新型集体经济的强化支持与法律供给促进共同富裕。[9]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加快城乡融合并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10]为增进社会公平,实现机会平等,有学者基于家庭微观数据,实证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弱势群体与落后地区获得金融服务,并能通过提升创业活跃度,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11]从完善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角度,包括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的研究成果也有所呈现。例如,徐传谌和王艺璇(2018)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并提高劳动要素收入;[12]纪建强(2022)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角度出发,认为推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有利于提升全民所有制经济比重,为共同富裕奠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并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发挥关键作用,缩小收入差距以促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13]马艳等(2022)认为,非公企业制度创新是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推动共同富裕重要组成部分的路径,并从所有制、分配关系与劳动关系三个层面进行了具体阐释;[14]贺城和谢地(2022)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探索非公经济如何推进共同富裕,认为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善经济剩余分享的机制设计是非公有制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15]周文和司婧雯(2022)强调,鼓励、支持与引导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能够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并从外部条件与内在动力两个维度探索实现路径,认为既需要国家进行制度保障和价值引领,也需要民营企业自身进行转型升级和布局调整。[16] 这些文献丰富了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路径的认知,极具启发性。但同时发现,其中关于国有经济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真实作用、制约因素和优化路径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这是因为,国有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具有服务于公共利益与全民福祉的公法义务,[17]国有经济作为国家调控的手段,无论是在“做大蛋糕”还是在“分好蛋糕”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徐传谌等(2014)认为,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先决条件。[18]然而,现实中依然有很多质疑国有经济的声音,认为发展国有经济会与民争利,甚至指责国有经济无所作为并主张“国退民进”。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发展国有经济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绝对贫困问题得以全面解决之后,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下,如何治理相对贫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国有经济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又有怎样的作用?如果说,国有经济在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国有经济的价值受到质疑?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试图厘清国有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数据,分析新发展阶段通过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尝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国有经济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真实作用被质疑或低估的某种误判做出澄清,进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国有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二、国有经济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一)国有经济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国有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经济保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基本生产资料不由社会占有与分配,国家经济的运行无法按照社会需要进行调节,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必然存在冲突,而贫富分化会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要想解决这一矛盾,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是唯一途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19]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打破了社会生产源于部分人对剩余价值的无限索取的桎梏,将劳动人民从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由于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收益,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就会创造出越多的生产成果供全体人民享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整个社会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邓小平同志指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20]习近平同志也强调,“要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2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而国有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实现载体。[22]因为国有经济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国有经济发展壮大能够惠及全体人民,增进全民福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国有经济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领国民经济向着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向发展,最终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