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其最终发展目标是要完成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水平、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和增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上来看,它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扎根中国国情、以人民为中心、规划科学以及各领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其中,五年规划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特征使其具有极强的目标实现能力(任鹏和李毅,2022),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创造了一条全新道路。[1]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条国家规划的发展转型之路。以国家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制定和决策模式上不断完善,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国家规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从经济干扰器向经济稳定器的转变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波动产生平抑作用,降低波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此外,国家规划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重大作用,它是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范鹏,2014)。[2]从增长计划向发展规划的演进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般现代化的数量指标和阶段性指标以及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洪银兴,2022),这和国家规划的制定原则与发展目标是一致的。[3]历史经验证明,国家规划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国家规划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分析是必要且合理的,这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国家规划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机制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经济体制向市场导向型转型,但国家发展规划的核心保存了下来,并且作为党和政府在战略政策协调、资源动员和宏观调控上努力的方向(Heilmann和Melton,2013)。[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前后衔接地按照国家规划蓝图的要求不断前进。不同时期的国家规划目标不但是实现本阶段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点任务,更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国家规划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则是通过规划的内容来实现的。由于规划指导方针和指标设定上的差异,各时期国家规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效果不同。“一五”时期的五年计划以稳中求进的原则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进行调研和考察,它具有指引现代化道路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指导原则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事求是的转变使国家规划的制定回归理性,其促进现代化发展的效果不断提升。 (一)分阶段任务实现各时期现代化战略目标,以持续动态调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国家规划的一贯主旨是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时期的国家规划着重解决当前阶段影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以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和重大战略为依托来贯彻党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并且通过对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动态调整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推动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方面,聚焦阶段性发展任务与问题,提升本阶段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同阶段的发展成果不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发展效果,而且为最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奠定基础。从国家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主要目标均反映了中国不同阶段对现代化发展的任务和战略理解。“一五”计划目标的基本实现使我国完成了初步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的目标,“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十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的完成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三五”规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的“十四五”规划则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核心实现未来十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以持续动态调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口规模巨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和承前启后的。以发展环境的变化为基础,伴随着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目标转变,国家规划也经历了从初步完成工业化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任务转变。国家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服务于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和重大战略,国家规划在内容上的不断完善和持续的动态调整通过发展目标来引领发展方向,并且通过不同规划中的具体举措来落实发展目标,进而以连续稳定的手段确保各阶段现代化的发展效果和最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 (二)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引导地区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国家规划的现代化侧重点在于对不同产业和地区发展的布局上,以重大发展战略为依据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资源配置,引导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而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因此,国家规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不同产业发展重点的引导和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与辅助上。 一方面,以产业引导经济结构变革,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实现经济结构全面优化。国家规划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表现在对产业发展优先级别的判断和安排上,根据各时期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等,将产业发展划分为不同的优先级,并与地区资源和环境优势相结合,在实现产业合理布局的同时实施区域特色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上对资源、产业和地区的发展进行综合调配,为不同地区设立长期发展目标。此外,通过对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制度化安排,各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避免因地区产业和资源错配以及重复发展、过度发展造成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损失,以此谋求各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地区和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实现宏观资源配置,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其趋利性会导致资源配置上出现过度集聚,导致区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妨碍落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市场无法配置制度、环境等公共资源。通过国家发展规划对这些宏大资源的配置,促进各地区之间形成统一的资源大市场,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长期规划,有区别和重点地向特定区域倾斜,建设最适合本地区发展需求的公共资源框架,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和平衡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