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互联网上的短视频①内容作为网民们社交、求知、审美、娱乐的重要“介质”,其创作、传播和接受已日益成为向大众传递信息、推动艺术创作、丰富日常生活的一种普遍方式。结合艺术形态和审美内涵来看,中国短视频创作所呈现出的对伦理美的追寻,正是传统影视创作②中伦理美学观念的延伸,并集中表现为对真实性、道德性和艺术性的美学思辨。不过,随着商业化运作的不断发展,短视频的娱乐化倾向也不断增强,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执着于追求商业利益和视觉快感。可以说,内容与变现共舞、形式与渠道齐飞的创作趋势,正使得短视频的创作陷入道德与审美的纠葛之中。夸饰虚伪的广告营销、扭捏造作的恶俗趣味等,正让此类影像内容在“草根”化的同时不断利益化、低俗化,持续挑战着传统影视创作伦理美的标准和底线。本文的探讨即由此而生。 一、研究缘起:中国短视频创作伦理美学问题的提出 (一)中国短视频创作的真实性、道德性和艺术性问题 结合传统影视创作的伦理美学观念来看,当前我国短视频创作中突出的伦理美学问题主要集中在真实性、道德性和艺术性三个方面。 真实性问题表现在短视频创作中,主要是指由于创作者自身认知能力不足,或是技术上过度拼贴、虚构等,导致影像内容客观自然的性质被过度削弱,造成失实。这个问题涵盖了对认知、制作和表达等方面的观照。首先,认知上的真实性问题主要是指由于短视频创作群体规模庞大、成分复杂,创作者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有的短视频创作会在“看不准”“看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比如,有的短视频创作(发布)者将某些因折射生成的光学现象理解为“有外星飞船入侵”,将某地区的应急演习误读为“发生枪战”等,结果误导了受众。其次,制作上的真实性问题主要是指有的创作者的影视制作水准欠佳,当原生素材过于零散或不足时,只能通过强行拼凑等手段来弥补,比如有人将鸟叫声、虎叫声拼凑到短视频作品中,捏造出“虎啸龙吟”的视听奇观来迷惑受众。再次,表达上的真实性问题主要是指创作者通过摆拍或片面拍摄的方式来呈现内容,并以此活跃娱乐气氛、带动受众参与,但若创作者沉浸于假设或主观臆断之中,其表达带来的失真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比如某些关于购物测评的短视频中,过于粉饰或全面抨击的表达都是以偏概全。 道德性问题是指在短视频创作过程中,由于利己主义、商业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过多介入,又或是平台本身的过度商业化与娱乐化运作,导致短视频创作的责任感、道德感的不断弱化甚至缺失,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涵盖了对功利欲望、市场逐利风气、娱乐至上风气等方面的观照。首先,因功利欲望而凸显的道德性问题主要缘于创作者个人的情感特点和流量诉求等,即有些人在创作中试图挑战影像艺术的道德底线。常见的例子如有的短视频作品为了满足自我而诋毁他人,为了发泄个人欲望而滋生色情、暴力因素等,这样的短视频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因市场逐利风气而凸显的道德性问题主要是为迎合市场而夹带利益进行创作所引致的,如常见有短视频在剧情中插入商品的硬广告,又或通过抽奖、领红包等噱头来吸引受众注意等,促动一种利益至上的创作倾向。再次,因娱乐至上的风气而凸显的道德性问题主要是指通过炫技、恶搞等方式来寻求单纯刺激与狂欢,从而给受众特别是未成年受众带来不良影响。常见的例子如通过搭讪、制造“意外”等来捉弄路人,在活跃气氛的同时也给他人造成了惊吓或困扰。 艺术性问题是指在短视频创作中,由于创作者本身制作能力不足,或技术手段未尽成熟,导致短视频内容出现不够美观、缺少美感以及思想匮乏等问题。这个问题涵盖了对品质不佳、品格不高、品位不足等方面的观照。由品质不佳所凸显的艺术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图像声效、剧情内容等方面粗制滥造的状况,常见的例子有拍摄设备的画面设置不够清晰、构图不够协调,或是环境选取简陋、人物表演生硬、台词语言粗鄙等。由品格不高所凸显的艺术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内容的品性、格调、意蕴等缺乏提炼与表达,导致影像立意不高、价值不显,比如有的创作者直接模仿甚至挪用他人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出的短视频缺乏创意和个性。由品位不足所凸显的艺术性问题主要缘于创作者自身素质的良莠不齐,这导致过俗、过丑的短视频内容层出不穷,常见的情况有通过搔首弄姿的舞蹈、尺度出格的镜头,又或是故弄玄虚的剧情等庸俗内容来“吸引眼球”等。 可见,基于传统影视创作的伦理美学观念看,真实性、道德性和艺术性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短视频创作中尤为凸显。但当前,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全面铺开及快速发展,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在逐渐从PC端转向移动端,加上移动设备软硬件技术的迭代更新,正给短视频创作带来更智能、更便捷的方式。同时,由移动互联网的“网感”所延伸出的社交化、商业化、娱乐化等创作需求,也为短视频的创作带来了崭新的创意观念与审美标准——不论是在形式样态方面还是叙事内容方面,都出现了与传统影视创作不同的变化,而创作者、传播者乃至受众也都更容易沉浸于交互、变现、恶搞等所带来的快感之中。这让我们不禁开始“再思考”:在短视频平台上,基于来自工业体制化生产的传统影视创作的伦理美观念来看,已经凸显的这些伦理美学问题,对大部分自发性、草根性的短视频创作而言,真的存在“过失”吗? (二)传媒艺术创作伦理美学的观念变化 诚然,我国目前的短视频创作在媒介、形态、内容等方面形成了与传统影视创作的差异性。但若仅以传统的伦理美学观念来观照其所凸显的伦理美学问题,恐怕会有一定的局限。 首先,从真实性层面来看,确实有某些概念或过程难以通过拍摄进行表达,例如科普类短视频中需要呈现的天体运动等。创作者为此会借用一些相近的或普适的影像内容来填补视觉上的空白,以保证视听上的完整性。且如果填补的内容对创作的原意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那么这种填补反而会有助于影像的传播。其次,从道德性层面上来看,确实有短视频创作者通过技能展示或动作模仿来获得一种刺激的快感,此类内容只要摒除某些有危险或潜伏着危害的表演展示,则具备交互、休闲与审美意义的技能,如小型魔术表演或趣味互动健身操等的展示,就可以为大众的日常生活增添乐趣,同时满足其休闲娱乐需求。再次,从艺术性层面上来看,摒除那些过于极端的例子,一些相对不够美观的短视频作品,虽然剧情简陋、表演生硬、言语粗糙,但如果真的是出于非专业性的“草根”创作者,那么这种不尽美观的表达也确实拉近了他们与用户的社交距离。而且,一些让用户感到亲切的手段(包括“土味”在内)有助于呼唤用户的生活记忆,提升故事内容的亲切感和“共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