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9104(2023)04-0141-07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在创作与传承、文学改编与影视呈现中展现出婉转绵长、惊艳绝伦的中式独特文化景象。传统神话之所以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具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文学属性,具有“接地气”的着眼点:“大”传统文化层面的儒释道理论,高屋建瓴,难以与各时代的普通民众共情,而传统神话等所属的“小”传统文化,观照中国民众从古至今的生活与思想变迁,从造物到变物,从繁衍生息到战争掠夺,中国人的世界认知、好恶和政治观念等都在神话故事中以奇妙的想象的方式串联了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这一宝藏闪着夺目光芒,在近年来的国产影视作品尤其是中国神话改编动画电影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现代影像用技术融合中国时代精神,以富有新意的文学改编走出了一条创新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路。 中国神话改编动画电影世界观构建,主要以传统神话、古典文学、当代原创文学作品等为基础框架来源,对此进行适应现代价值观的改编。例如以传统神话为改编基础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白蛇:缘起》和“新神榜”系列,以古典文学为创作来源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其他各类源自当代原创文学作品的仙侠故事《风语咒》、寓言故事《大护法》、情怀故事《大鱼海棠》等。然综观以上中国神话改编动画电影的世界观创制思路来源,我们不难发现,其电影中涉及的对神力、神仙阶级的想象都以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为基础,这便是中国神话改编动画电影在想象力方面与日本、美国的动画电影存在巨大差异的缘由所在,更是其为国人所推崇的“中国风”的创作基石。在日本动漫与漫威大型IP的压迫下,中国动画电影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陷于世界观低幼、模仿别国故事体系与绘画风格的窘境,拒绝探索中国传统神话体系这一值得挖掘的宝藏,并对这类题材显示出低自信。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对孙悟空这一来自古典文学的传统神仙形象进行改编,在画风方面逐步脱离对日漫、美漫的模仿,使中国奇观动画电影拥趸扬眉吐气,首次喊出了“国漫崛起”的口号,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初步显现出大国的文化自信。至此,中国动画电影工作者也逐渐开始思索以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为基础的创作路径,从而在之后四年内陆续创作出了更多质优卖座的动画电影。 2020年,经年初的沉淀,国庆档迎来了国产影业的复苏。在全民近乎“报复性观影”热潮的催动下,中国神话改编动画电影《姜子牙》及其于片尾勾勒的“封神宇宙”概念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期待,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争议。观影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其观影需求不再囿于视觉奇观带来的短暂快感,开始注重电影中深层次的故事内容与传统文化逻辑。对中国传统神话进行电影化改编,应从神话改编的深层底蕴、影视改编思路、现有样本的成败得失进行综合分析,以指导今后的创制之路。 一、神话是否“已死”:神话影视化改编的现状与争议 中国传统神话在民间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异版本,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一部分。各类文学作品,电影、影视剧与动画电影的改编,使中国传统神话具有了永恒不灭的意义。改编后的神话是否能被称为神话,动画电影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改编是否只是借神话之外壳说新事,并非真的能作为构建中国神话改编动画电影宇宙的举动,这便涉及广义神话论与狭义神话论的争辩。 中国传统神话,从史学方面而言,“和原始社会同始终”[1]12,体现了蒙昧时期古代人民对未知的敬畏。广义神话论认为神话包含神话传说故事在整个历史演变进程中的各类文学形态,从这一角度而言,多元化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改编、动画电影创制,是构建中国神话改编动画电影宇宙的砖石。而狭义神话论认为,“神话研究领域的无限扩大,等于取消了‘神话’……取消了传说、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科幻小说等文学体裁”[2]71,即当代无神话产生。若以此为指导思想,《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小说乃至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白蛇传》等,都将不属于神话的范畴,现今各类以中国神话及其世界观概念为创作基础的动画电影作品将不属于中国神话改编动画电影体系的范畴。将此种理论基础代入中国神话改编动画电影的创制将无异于把神话框定在原始社会,再无发展与研究空间,这种“无神话产生”的论调直接否定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集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在中国传统神话这一广大的题材系统内,神话信仰、神话人物的形象塑造有当代需求的烙印。以白蛇的形象为例,无论是开始的大蛇故事,还是《白娘子传奇》中的白素贞,还是李碧华笔下的白蛇,人们从未否认这些一个个或悬壶济世、或为情所困的白蛇并非传统神话故事中的那一位。白蛇不是特定故事情节中的构成者,不是非黑即白、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是一种神话人物符号,一种怀有对人的友善之情来到人间,以“修炼成人、得道成仙”为目的,却在人间遭遇重重劫难的动物妖精典型图谱。所以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的小白是白蛇,也是白素贞。谈及被改编版本最多的孙悟空这一神仙形象,既有1986年电视剧版本中亲切狡黠的孙悟空,也有《西游记后传》中神情木然的严肃神仙,更有各类港式电影的戏说与演绎,只因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吴承恩《西游记》原著的不同解读将会带来不同的改编,在多元的时代精神下,普罗大众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和包容各类影视作品,从未以某一版本的孙悟空形象为“正统”,更从不直接否决某一种另类改编的孙悟空。在广义神话论概念下,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文学改编,让观众在旧的故事中看到新意,产生更深入的新思,激发更多样的理解,这未尝不是一种持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路径——选取巧妙的连接点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故事结合或会产生“新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