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工业”与“电影产业”:一体两面 电影工业体系,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行业、电影学术界经常提及的热词。由此,还衍生出“电影工业美学”“工业电影”“电影工业化”“大工业电影”“重工业电影”等关联词汇。①但是,什么是电影工业?什么是电影工业体系?电影工业与电影产业之间有什么异同?人们各自在使用“电影工业”这一词汇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清晰的辨析。无论是理论的建构,还是批评的发生,乃至观点的提出,概念辨析都是前提。有时候,大家虽然用同一个词,“能指”似乎相同,“所指”却大相径庭,其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都会受到影响。 首先,我们可能会关注到,经常使用、经常混用的“电影工业”与“电影产业”两个中文概念。通常而言,我们可能会认为,“电影工业”更偏重电影的“技术”,而“电影产业”更偏向于指电影的“行业”。但是,正如支菲娜所提到的,“我们目前讲述电影业,一般使用‘电影产业’这个词汇。最近几年,我们也不断强调,要提升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但是,‘电影产业’和‘电影工业’这两个词汇,在英文中只有一个表述,那就是‘Film Industry’。也就是说,在英文的语境中,电影产业和电影工业,常常是混为一谈的”。②这里所谓的“混为一谈”指的是,在英文中,“工业”和“产业”其实是同一个词,但在中文里却被“一分为二”了。这种使用上的差距,背后所反映的恰恰是自由经济体制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电影发展的不同路径和阶段。 在西方国家,产业与工业之所以并未像中文这样从词汇上加以区分,主要原因在于其产业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工业衍生发展而来。先有了工厂(Factory),才有工业(Industry),有工业分工,有流水线作业,有批量的制造和产品;通过市场的交换交易,形成了上下游链条完整的不同的产业。产业是从“生产端”提高了工业生产力之后,通过市场所形成的投融资、原材料、加工、生产、分销、营销、零售的相似工业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相联系的企业所形成的聚集群。换句话说,有了工业,才有产业;产业就是工业的组织形态,二者原本就是一体的。电影行业也同样如此。世界上最早的电影都是类似卢米埃尔兄弟这样的个人、私人企业的技术发明,后来形成了作坊式的电影公司,梅里爱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生产流程和生产规模的电影工厂,但是真正成熟的电影工业则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之后形成的好莱坞大制片厂(Studios)。大制片厂的工业流水线、分工标准化带动了电影产业的成熟。如今的好莱坞,虽然只有六家大公司,却有数以千计的独立制片公司,以及在50个州12.2万个、全球数不胜数的高度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电影企业。③ 就电影产业(工业)而言,好莱坞发展最为成熟。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作为最早电影诞生地的法国,受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市场规模因素的制约,都缺乏完整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因而往往也没有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影产业。换句话说,在资本主义国家,产业是以工业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的,两个词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同一个词汇、同一种意义。工业与产业共同形成了所谓的“Film Industry”。一定程度上说,电影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工业与产业的市场化基础息息相关。“Industry”一词并无特别的“两意”,产业必然以工业为基础,工业必然发展为产业。 但是,在中国国情中,工业与产业之间却并没有如此不可分离的联系,两个词汇在一些特定状态下,有着明显的语义差异。所谓工业,指的是工厂化生产。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电影也有工厂和工业,有创作、拍摄、技术支持、摄影棚、配音、洗印等等一体化的电影制片厂。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市场经济,所以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而只有行业(事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交换、销售或分配,电影和文化行业更是如此。在2000年之前,“文化产业”这个词汇在文化领域甚至都是禁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只能是宣传文化事业,而不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产业。电影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国有电影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④但在2002年施行修订后的《电影管理条例》之后,才逐渐被确认为一种“文化产业”。2004年初,《电影艺术》发表的《2002-2003中国电影产业报告》⑤几乎是新中国“最早”的一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所以,在新中国语境下,电影产业与电影工业的确有不同含义。如果说电影工业早就存在的话,但电影产业却是在全面市场化改革之后才形成的。电影产业形成之后,原有的计划体制下的电影工业体系被打破,中国电影重新从项目开始,发展为独立公司、中大型公司、平台公司。二十多年来,发展迅速,变化也同样迅速,新的电影生产工业体系在种种发展变化中没有完全形成。工业与产业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不同步性”。因而,在英文中的同一个词汇,在中文里却不仅有两个不同的词汇,而且事实上也有两种不同的词义。 从这样的基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中文里,人们当下热议的“电影工业体系”,虽然有时也被用来指电影的产业体系(传统的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其他上下游和相关领域、环节),有的甚至更加狭隘地把电影工业理解为电影高新技术或者电影的数字技术,但更多的是关注电影“生产体系”的“工业化”。当然,这里的“工业化”主要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因此与产业之间有着延伸关联。所谓的“电影工业美学”,其核心意义应该是电影技术美学,即美学如何通过电影技术来完成,电影技术如何为电影美学服务,主要关注“工业化”生产与美学之间的关系;重工业电影,指的是依赖高新技术的高投入、大制作电影。虽然高投入、高新技术电影的确更依赖于工业化生产,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郭帆在谈到《流浪地球》拍摄时多次提到,虽然影片是大制作,使用了大量数字化高新技术,但是并没有工业化基础的支撑,创作者只能单打独斗的摸着石头过河。⑥反过来,好莱坞的许多中小成本电影,却可以依赖美国乃至全球分工的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进行生产,提高各环节的专业水准,保证电影作为产品的基本质量。所以,电影工业体系,并不一定只与大制作、高新技术相关,而是与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工业化相关,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分工化、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这才是我们所谈论的“电影工业体系”的核心要义。电影的工业化必然促成电影的产业化,电影的产业化也必然以电影工业化为基础,电影工业体系与电影产业体系本来就应该“合二为一”“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