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美学体系建构的逻辑前提是将电影学纳入中国整个的学术框架之中,而不是将电影单独划分出来,就电影来讨论电影。况且,无论就中国电影所创造的艺术成就,还是中国电影理论的学术地位而言,中国电影都有以独特的美学方式进入学术体系排序的资质。这就是说,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形态不是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美学的体系问题才存在,而是在中国电影100多年的历史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它的美学形态,只是这种形态曾经处于一种尚未被言说、或是说尚未被说尽的“静默”状态。事实上,中国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原本就列位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学体系之内。 体系研究的学术意义 科学意义上,所谓“体系”的最初含义是指按照特定的逻辑序列来建构的,具有完整性、统一性、系统性的思想表述形态。在人文科学领域,它的经典样式是哲学。在西方的学术谱系中,哲学都是以理论的完整性、统一性、系统性作为存在标志。在古典主义时期,没有体系的哲学就不是哲学,没有体系的理论就等于没有理论。总之,体系是支撑一个学科发展与升级的理论大厦。所以,一位学者是否具有完整性、统一性、系统性的思想,也被认为是衡量一位学者学术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 通常来讲,一位学者纵然具有过人的文采与通达的学识,但如果没有体系化的学术思想,即没有那种经过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所组成的思想体系,那他的学识就像一盘散碎的珍珠,并不能构成璀璨夺目的理性之光。人类在这种以体系为学术标识的观念指导下,建构起了一座座宏伟的学术体系大厦,使人类的科学知识形成了不同的体系谱系。在人文科学领域,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可以说是世界哲学史上建构体系的辉煌时代。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亨利·大卫·阿金(Henry D.Aiken)曾经在《思想体系的时代》一书中以“思想体系的时代”来命名整个19世纪的西方哲学。他的同仁在“太阳神丛书”中将整个人类的哲学史划分为信仰的时代、冒险的时代、启蒙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在阿金的划分中,包括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德国的哲学家都被称为“思想体系家”(ideologues)。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思想体系》(The German Ideology)①“不仅包括知识和政治学,而且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实际上包括了任何意识形式”②。阿金认为,“思想体系(ideology)的时代也是形而上学最绚丽多彩的学科——历史哲学花卉怒放、并且带来关于历史发展到本性和人的命运的宏大理论的完全丰收的时代”③。尽管不同哲学家的思想意义不能被相提并论,但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这种创造体系化哲学思想的智慧之光,使马克思自己也不无夸耀地说:德意志不是历史的同时代的人,而是哲学的同时代人。他的意思是说,德意志悠远而深邃的哲学思想使他们成为一种经历人类未来历史的人,而这些辉煌的思想就在其建构的思想体系之中。 除了从哲学史的维度上来定义思想体系之外,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还从理论上阐释了思想体系必须要具备某种特征。其中首先包括“关于现象,特别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现象的一种观念的体系,以及一个阶级或一个个体特有的思想方式”④。韦伯斯特在此将观念的集合体以及一种群体的思维方式看作是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其次,是指那种对观念的本性和根源进行研究的“观念的科学”⑤。韦伯斯特指出的这种特征已经涉及思想体系的基本存在方式及其来源,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思想体系基本一致。 尽管科学的体系在本质上具有许多共同属性,科学家在人格上具有许多共同特质,但是,由于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不同,相应地产生了不尽相同的科学体系的评价标准。比如,我们不能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去分析社会历史学的理论价值,也不能用衡量经济发展的量化标准去评价哲学的思想意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价值体系都可以被等量齐观。在社会发展中,经济总是处于社会运行的中心地带,并且成为能支撑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性行业。但在人类价值体系的建构中,由于经济价值属于物质范畴,所以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低级价值”。在人类社会中“最高级的价值属于宗教,而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价值是介乎其中间的价值”⑥。这就是说,在人类精神领域中那些引领、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经济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并不能解决社会的发展方向与终极意义问题。所以,经济的价值不能成为主导人类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而处于价值体系的艺术与审美价值等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则是我们在价值体系的建构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在中国整个的知识谱系中,我们对于电影思想体系的研究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设计。我们对所谓体系的理论表述通常也是在没有逻辑定义、理论边界或方法限定的情况下展开的。况且,电影的学术研究在学术思想界经常处于一种边缘化地位。在人文科学的领域内,我们的学术排序是文、史、哲、经、艺术……电影包括电视总是排在最后。 思想体系的存在方式 在人文科学领域,可以称之为体系的思想形态,一般都由三个相互联系的主体内容构成。其一为一系列核心概念所构成的基本知识,它是支撑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部分。例如,西方哲学中的本源、本体、存在、形而上学;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王道、中庸、无为,都是体现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二为一系列相互对应的理论概念所共同构成的理论范畴,它是支撑整个体系的框架与筋骨部分。例如,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在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的阴与阳、体与用、天与人,它们作为支撑这个理论体系的框架部分,往往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三是由该体系基于自身范畴所设定的核心命题,这些命题是整个体系的思想主体。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历史上每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思想家总要提出许多基本命题”⑦。比如,西方哲学中关于存在与本质的问题,关于世界的本源问题,关于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问题,中国哲学中的知与行、天与人、言与意的相互关系问题。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不可能不对这一系列问题给予回答。尽管我们不能断言所有的体系都是由这种三元结构组成,但就其总体形态而言,它们基本上都具有这种结构的通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