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动画的民族化议题,在动画学界有长期持续的热度,且常常围绕着“中国动画学派”一词。经由中国知网上以“中国动画学派”或“动画*(即‘与’)中国学派”为主题进行搜索得到的555条结果(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19日),可统计发现,自2007年起每年以此为主题的论文总体增长趋势非常显著,而且2021、2022年均达50篇以上——对于动画研究这个圈子尚且不大的共同体来说,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近几年也常有关于这一概念的论证会或学术研讨。可以说学者们已经对这个概念有过很多阐释,使其成为中国动画学术界十余年来稳定的热门议题。
图1 与“中国动画学派”相关主题文章数量的逐年趋势图 但是,学界在“中国动画学派”的讨论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对该词诞生的过程几乎尚未做过梳理。 首先,“中国动画学派”一词在我国动画发展的历程中何时出现、如何出现,又因谁出现?这些疑问在已有文献资料中都不够明确,或者说它们回避了这些本该很重要的事情。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动画学派”概念在学术文献里首次正式使用,是由张松林先生开创的。1985年的期刊《当代电影》中,他在文章《愈有民族性,愈有国际性:美术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里这样写道:“美术电影的民族风格虽然已经形成,并取得卓越成就,世界动画界也把我国美术片称之为‘中国动画学派’,但它仍然在继续发展、继续前进之中。”①聂欣如敏锐地指出,该文(其实也包括后来的无数相关论文)没有真正提及到底是谁提出了“中国动画学派”,因为文章中的“世界动画界”是个泛指,没有清晰的指代主体。②盘剑则用“虽然无据可查却也实至名归”③来概括“中国动画学派”的名号之冠——不妨将此评价的语序逻辑颠倒一下:虽然实至名归,却尚未考据。综上所述,确实有很多关键性的工作亟待重新开展。 其次,作为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的关键概念,“中国动画学派”一词是在怎样的语境和场合下被创建出来?其所指为何?它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景,在特定场域内又起到了怎样的持续作用?这些都是本文将要解答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动画学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研究将重访“中国动画学派”概念的提出过程和早期传播路径,找到其概念源头,并提供新的历史书写。此外,本文还将为当今“中国动画学派”概念的当代延展与内涵的更新提供学理化的思路。 需要提前指出的是,在以往的学界讨论中,“中国动画学派”与“动画的‘中国学派’”二者均为常用提法。学术概念终将落实在符号所指(signified)层面,因此本文将不对与它关联的上述两个能指(signifier)做单独的差异辨析。 二、1980年代有关“中国动画学派”的几份重要早期文献 《愈有民族性,愈有国际性》这篇关键文章发表于1985年,但根据文末的明确提示,此文在1984年就已经完稿,张松林还在当年11月的“新中国35周年电影回顾学术讨论会”上以此文为基础进行过发言。 此外,笔者也找到了其他的同期文献——尽管不是出版物类文献。在调研过程中,多年来一直在做动画史研究的杭州师范大学李保传老师向笔者分享了一份重要材料。根据他以往的史料搜集工作,“中国动画学派”最早的且较为正式的使用出处,至少可以追溯至1984年张松林先生在申请成立中国动画学会的过程中。李保传老师为笔者提供了张松林先生当时手写的起草报告(照片翻拍)。在这份珍贵的史料中,报告以黑色墨水手写于稿纸上,稿纸抬头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绿色繁体字,报告标题为《关于建议成立“中国动画学会”的报告》,落款年份为1984年。报告原文摘录如下:“我国美术电影业,自建国三十五年来,已取得显著成就,它的民族风格在国际影坛上引人瞩目,被称之为‘中国动画学派’,并被给予很高评价。目前已有39部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共获奖43次。与这一成就不相适应的是,这门艺术在国内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学术性的群众组织,这种状况,对于这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不利的……” 后来,尹岩女士1988年在《当代电影》所发表的论文《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里较为深入、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动画学派”,促使学界进一步关注这一话题。尹岩的这篇论文,也是相关选题论文的重要引用来源——该篇文章的影响力确实非常大,这甚至导致目前许多资深的动画行业工作者仍误将1988年当作“中国动画学派”出现的原点。④根据尹岩在此论文中的论述,她对“中国学派”的判断可以被概括总结为这样几方面。首先,这个词的合法性是由中国动画从1950年代末直至文章所写就的1980年代这个阶段“在国际影坛上频频获奖,声誉鹊起”⑤所奠定了基础的——这与张松林先生的说法一致。其次,动画的“中国学派”的主要内涵,就是通过动画进行中国的民族化表达。此外,从特伟先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开始,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虽然那时候还没有“中国学派”之类的说法,但民族风格的探索之路早已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