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的电视剧《三体》、电影《流浪地球2》等影视作品,在2023年春节期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近年来,国产科幻影视创作不断尝试在类型化创作中融入创新表达,科幻想象与科学认识之间的关系开始表现出面向中国特质的互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世界之间的存在关系,在科幻想象与科学认知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即身体观的具身化叙事转向。在科幻题材中,身体因不同技术语境所重塑的存在方式,使观众对未来世界产生新的认识。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人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先于一切认识。相反,认识倒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种方式。① 本文首先从中国科幻影像化的历时性出发,厘清面向现实性中身体观这一根本特质,再结合近年来电视剧《三体》、网络剧《开端》、电影《明日战记》《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案例,依托具身认知理论解读中国科幻叙事中的身体观问题,完成对作品中“数字生命”“外星人”“机器人”等具体科幻形象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廊清具身叙事在“情节推动”和“时空体”两个维度的创作路径,最后完成基于东方大宇宙生命理念和乡土情结下对于人机共生的哲学反思。 一、中国科幻影视创作的历时性回溯:面向身体观的现实性考究 崛起于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科幻电影从未脱离过关于人与存在危机的探讨,并依托科学技术的大胆幻想完成了对于后人类社会文明的整体预判。“科学性”与“幻想性”的平衡关系成为科幻创作的两维。 纵观历史,以1938年杨小仲执导的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为伊始,中国早期创作在面临“科学性”不足的背景下,努力从幻想性出发,从东方视角中寻求“人、科技与世界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受益于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和后工业文化的崛起,中国科幻作品开始加速对自身叙事话语的建构与解读:一方面,寻求与西方“虚无历史观”和“神话性”科幻截然不同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径;另一方面,受制于影像技术和科学认知的不足,作品多以围绕软科幻方式的身体观进行叙事。譬如,1986年的电影《错位》讲述了一个人与机器人互换身份之后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该片虽然以先锋意识探索了身体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深化了合成生命对内心生命的冲击与挑战,但在影像层面也只是通过真人演员的区别性演绎来完成机器人的塑造。同样,1988年的电影《霹雳贝贝》通过讲述男孩贝贝在外星人的帮助下身体获得超能力一事,表达了20世纪80年代的少年对于拥抱科技的态度和现代意识的觉醒。然而,在受制于国内影视工业技术的发展初期,外星人的塑造并非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完成,而是通过穿着紧身衣的演员来演绎。 整体而言,我国早期的科幻作品,相比同时期的电影《星球大战》(美国,1977年)、《银翼杀手》(美国,1982年)等西方作品,无论是在画面质感上,还是在科学严谨度上都存在着明显差距,文学幻想性普遍高于科技性,缺乏诸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曲线加速”“黑洞”“量子纠缠”等硬科技概念。这导致了基于中国本土的现实性科幻题材很难具备他国的文化认同,并进一步反映出我国科幻题材在世界舞台上竞争力的失衡。 2019年以来,以电影《流浪地球》、电视剧《三体》等为代表的科幻作品横空出世,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绽放出新的生机。这些作品一改早期“硬科技”元素的不足,平衡了科学性的“硬”与幻想性的“软”。例如电视剧《三体》中诸如纳米飞刃、球状闪电、二向箔、费曼定律、洛希极限等“硬核科技”元素的出现,一方面激发起国内观众对于科学认知的探索,另一方面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快速发展。技术美学的升级背后,也体现出中国电影工业的强大后劲。2020年,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印发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②2023年1月27日,电影《流浪地球2》在英国上映,成为近15年来英国票房最高的华语片,体现出国产科幻片在制作能力和水准上的提升和超越。 本文认为,恰恰是因为受制于早期影像技术的不足,近年来中国科幻影视创作在弥补了“科学性”短板后,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即尤以现实性为土壤,探讨生命观与身体存在方式之间的哲学精神,以身体的后人类表意为写实化载体,围绕“具身性”展开角色形象的建构,并作为一种核心的关键要素进行故事情节的驱动,完成叙事。 二、叙事新变:具身叙事与创作呈现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科技性开始从对世界外延的改造转向对人与机器人、生命与非生命、数字孪生与数字永生等话题的探索。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国产科幻作品在叙事层面开始将“具身认知理论”融入“身体观”中,完成“身体意象”与“身体化身”等角度的创作呈现。 (一)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具身叙事 20世纪90年代初,瓦雷拉(Varela)、汤普森(Thompson)和罗施(Rosh)等人撰写的《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一书被学界视为具身认知的一个原点。至此,西方学界对于具身化叙事的理论关注日益升温,电影叙事学也开始呈现具身化的转向。③一般而言,具身认知理论是继传统认知心理学之后,主张改变传统的以大脑孤立认知方式的模式,从身体观出发进行完整性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进入后现代语境后,科幻电影的叙事开始围绕着身体观的不同语境迭代创新,无论是探索生命起源的《太空漫游指南》《超体》,还是以机甲为主题的《机器战警》《明日战记》,或是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关于科幻题材的叙事范式,开始从文本的内部结构转向身体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