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电影和无线电的发明使得机械记录运动和声音成为可能,也为大众提供了技术性“观看”和“聆听”的方式,成为20世纪重要的大众媒介。无线电和电影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从技术发明的角度,机械记录影像和声音的发明同步开始,电影发明者爱迪生等人同时也进行了“留声机”的发明实验。从媒介特性的角度,二者同为作用于感官的大众媒介物,产生符合各自偏向的内容类型,成为大众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而早期观众在聆听广播后称“以娱乐之中,除电影外,当推话匣为第一矣”[1]。从功用角度,电影与播音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国民政府意识到二者对“不识字”民众的教化效果,增开“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出版界也出版《电影与播音》《电声》等电影播音专门刊物,意图通过电影和播音,发展电气技术、促进民众启蒙和农事教育。 相比电影与文学、戏剧的关系研究,电影与无线电播音间的媒介互动并未得到充分讨论。本文立足于早期无线电广播与电影的关系,试图解释以下问题:无线电以何种方式传播电影?传播了哪些内容?建构了怎样的“观影”空间?电影与广播关系是怎样的?以何种方式互动和互渗?形成了怎样的互动传播链?共同面对何种问题?反映出何种意识? 一、“空中传音”:电台如何“播电影”? 1923年1月23日,位于广东路大来大楼顶楼的奥斯邦电台在上海试播,无数听众在大来大楼、四川路基督教青年会、卡尔登大戏院、礼查饭店等地,同时聆听了这一场由小提琴、四重唱、萨克斯共同奏响的无线电音乐会。听众感叹“发射台传出的乐声竟如此响亮,令人欣然起舞”[2],《申报》谓之“空中传音”。 早期无线电台分官用、商用两种,前者主要用于新闻播报和政策宣传,商业电台在发展之初,主要以播报歌曲和广告为主,随着无线电收音机的普及,各种娱乐节目纷至沓来,以上海“中西广播电视台”1934年的节目单为例,全天共播放23.3小时,包括歌曲、话剧、申曲、四明宣卷、电影情报等多种娱乐节目。电影在广播中主要以三种形态出现:第一,电影信息与电影广告;第二,包括配乐、插曲和主题歌在内的电影音乐;第三,“口传”形式的电影故事,主要为电影弹词、电影播音剧、电影滑稽、电影小说等。 第一类是电影广告及电影信息。由于不少商业电台的主要营收来自广告,甚至某些电台就是由绸缎庄、电器公司、广告公司等商家投资开设,因而不少电影会以电台播音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电台节目中“电影信息”“电影讯息”“电影消息”等栏目,基本都是为上映期的影片进行播音宣传。如1933年,电影研究社与利利广播电台合作,每逢星期二、四、六,每次30分钟,“播送电影特别节目,如报告中外电影消息、影坛趣事、新片介绍,以及有关于电影上一切问题”[3]。上海元昌电台1934年开设了《影讯》节目,由影评人汤笔花主持,兼播电影广告与评论。某些电影院也会固定与几家电台合作播报广告,如1935年中央大戏院与李树德堂电台合作,每日固定时间播报90分钟的电影消息。[4]20世纪40年代,电影节目需求变大,除了电影上映及购票信息外,部分电台还开设电影故事及影评专栏。如1947年,上海联合电台开办了“空中影院”节目,“由超然派故事家莲花馆主担任空中电影院栏目……节目内容,专门介绍在沪首轮电影院映出影片内容、角色,以及批评等”[5]。主要功能仍是宣传在映新片。 第二类常见形态是电影音乐,包括电影歌曲和电影配乐两种。早在1925年,亚美电影公司就与开洛无线电台合作,每周三晚开办为时一小时左右的“中西音乐会”,播出电影配乐。[6]有声电影到来后,大量电影歌曲随之风靡,成为电台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如上海广播电台称“本台现有歌咏节目计有两种:一为普通歌咏,此项歌咏因奉发唱片无多,且市上不易购买,故播音时间较少,一为电影流行歌曲,此类唱片流行甚广,最为听众所欢迎”[7]。有声片盛行后,各大电台纷纷播出电影歌曲,部分由各台请歌唱者翻唱,部分则是直接邀请电影明星演唱,除以“金嗓子”著称的周璇外,陈玉梅、胡蝶、黎莉莉、王人美、薛玲仙等影星,均受邀为电台听众献唱电影歌曲及插曲。某些电影上映期就在电台同步播出电影插曲,以作宣传之效,比如《雨过天青》上映时,“每日下午三时至四时、八时至九时有霞飞路田林公司播音台播送本片中之三大名歌”[8]。不仅如此,电影公司还会将曲谱奉于广播杂志,使观/听众得以保存。比如明星公司与《咪咪集》合作,“对于敝公司之新片歌曲,能刊于贵公司所发行之《咪咪集》中,极为欢迎,现除已发表于《明星半月刊》之《乡愁曲》等歌,希转载外,无论何曲,凡属于明星新片之中者,贵刊发行处之《咪咪集》均请代为刊登,此外,尚有其他新出之歌曲,而未发表者,敝处当可预先寄上”[9]。《咪咪集》编辑亦称:“电影界与播音界应取联络态度,现在除‘天一’‘艺华’‘联华’‘月明’诸公司外,又承‘明星公司’赞助参加,真是一个好现象;末后本刊发稿之际,复蒙‘电通’公司寄来新歌多份,读者当亦乐闻欤。”[10]
图1-2 胡蝶、陈娟娟等影星在电台演唱 第三类常见类型,是由电影改编的各类“播音电影故事”,即将电影与口传艺术相结合的播音节目,包括电影开篇、电影滑稽、电影播音剧、电影申曲等多种类型。最受欢迎的当属电影开篇。清末民初,受到灾疫影响,大量江浙评弹艺人来到上海避难。无线电广播迅速发展之下,传统的书场弹词扩大为无线电弹词。弹词又名“小书”,在广播娱乐节目“弹词占第一,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可以说是大众最欢迎的了”[11],1938年,上海三十余家商业电台每天可连播21小时,其中仅弹词一项每日共计各台可播4120分钟。[12]电台之间和弹词艺人内部的竞争愈发激烈,“生书熟戏”“书不听旧”的观演传统下,观众对说书曲艺的内容要求是不断出新,所以开篇艺人在传统曲目之外,必须吸纳大量新内容,包括新旧文学、新闻、话剧等。同为20世纪重要大众文化的电影,很快进入弹词创作者视野,由此产生了改编自热门电影的电影弹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电影开篇”。“开篇”本是弹词开场之前“加唱的与正书无关的短段……格式为每篇三四十句,一人一事,吟咏成篇”[13],在传统书场中,开篇多为故事定场、演员润嗓所用,但随着广播发展,开篇因内容精练、情节集中、能够迅速抓住观众,逐渐成为独立于弹词的演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