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连环画又被称为“剧照连环画”或“电影小人书”,是一种将复制的电影静帧画面或根据电影场景绘制而成的图画,与相应说明文字相结合的图书出版形式,其与电影内容密切相关,又在一定程度上独立成册。1949年到1966年间,44家出版社共出版了改编自国产故事片的电影连环画285种,改编自22个国家的译制片电影连环画259种。①新时期电影连环画的出版更是品种丰富,数量繁多。电影连环画虽然在连环画整体上占据比例不大,但因为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直接相关,加之发行量大、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使其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电影连环画长期以来被电影史研究者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文艺学领域学者对连环画的广泛关注,也开始有学者关注到电影连环画这一领域。如张小迪基于美术史、电影史和文学史的跨学科方法,首次阐明了“小说—连环画—电影”文本链的生成机制,揭示了连环画这一大众文艺形式在新时期初年文学、电影和美术中扮演的重要作用。②杨佳凝的几篇论文分别采用了“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③、“行动者网络理论”④和传播学⑤作为分析框架,对电影连环画进行了分析。 电影连环画是中国电影史研究必须重视的领域。对电影连环画的考察,首先需要强调其媒介特性,最合适的研究范式自然是“媒介研究”或者“媒介考古学”,但因为其媒介的特殊性,同时也需要参考电影史、美术史、出版史,甚至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托马斯·埃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认为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新媒体的兴起使电影形成了“迁移”(migration)与“重定位”(re-location)。⑥由此,本文将电影连环画看作是电影的一种媒介迁移,采用媒介考古学的方法处理新中国电影连环画的生成机制、媒介特性及其效果。 两种电影连环画:新中国电影连环画的历史与形态 连环画在中国早有传统,其源头甚至可追溯至汉代画像石和敦煌壁画,⑦后逐步积淀并演变成为现代形态。民国时期的连环画则多受到传统小说插图及晚清画报的影响,受到读者普遍欢迎,成为当时大众文化与大众消费的方式之一。《阎瑞生谋害莲英案全图》(1921)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和出版史上的第一部电影连环画。中国电影连环画在20世纪20-30年代间逐渐兴起,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民国时期的电影连环画既见于报刊,也出版单行本,被称作“电影图说”“连环影画”“电影小书”“电影小人书”“电影写真”等,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复制翻印电影画面,并在画面中将角色台词以“对话框”的形式呈现出来;另一种是由画师根据电影的形象和情节绘制成的连环图画。就媒介源头而言,前者起源自电影剧照等宣传物料,而后者则起源于图书插图。民国时期的电影连环画从早期萌芽到初具规模,都对20世纪中国电影连环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电影连环画直接越过了草创期,甫一创制就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高度。 新中国的电影连环画按工艺也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复制画面类电影连环画(收藏界常称之为“电影版连环画”“剧照连环画”)。除了故事片,科教纪录片、戏曲片及舞台纪录片、美术片等都可以被制作成这类电影连环画。受这类出版物启发,也有话剧剧照加文字说明的“话剧剧照连环画”(以及基于此的“画师绘图话剧连环画”)出现。⑧第二类是画师绘图类电影连环画,由画师根据电影或电影故事大纲绘制所成,其构图和情节与电影高度相关。这类电影连环画在体制上受惠于新中国连环画创作队伍和机构的建设,当时,“以北京人美、上海人美以及辽宁、天津、河北五家美术出版社为基本力量,加上全国各有关出版单位的共同努力,彼此协作,组织起全国新老连环画作者进行编创,使全国连环画出版形势迅速发展”⑨。这些无形中促进了画师绘图类电影连环画的发展。在画法上,绘图类电影连环画既受到传统小说插图中白描技法和民国以来“现代”连环画的影响,又在新中国的连环画规范中,有意识地模仿电影中的构图,甚至用连续画面形成“图片蒙太奇”。 20世纪50年代初期尚有不少出版机构在出版根据民国时期电影改编的连环画,如《清官秘史》(四册,影华出版社,1949)等。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1951)、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等出版机构的建立,电影连环画的选题也随之集中在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片及部分译制片上,其中中国电影出版社成为复制画面类电影连环画的主要出版机构。及至“文革”时期,电影连环画产量急剧下降,1973年恢复故事片生产以来,电影连环画也随之增多。在大量复映“十七年”电影及译制片的“徘徊时期”(1976-1978),许多电影连环画也随影片的复映而出版或再版。 “文革”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连环画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美术领域的)连环画作为“小说—连环画—电影”文本链的中间一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枫》《人到中年》等)⑩,《连环画报》也成为了彼时至关重要的刊物。与之同时,许多电影也会被改编为复制画面类电影连环画或画师绘图类电影连环画,除了发行单行本,也在电影类期刊、报纸及连环画期刊上刊载。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影连环画随着“连环画热”的退潮而逐步走向衰落,至1987-1988年只有几本面世,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11)近年,电影连环画的出版除了经典再版,新的品种多集中在主旋律电影上,如“共和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等。这些新品种虽然延续了此前的媒介形式,印刷工艺更为精良,但内在的生成机制和逻辑已经完全不同。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70年代和新时期初年的电影连环画单行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