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神魔小说颇为独特,它与强调历史之真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有着本质不同,而是以神魔怪异为题材展开叙事,崇尚奇幻,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塑造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神魔小说始自明代,代表作品有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另有《四游记》,其中有读者熟知的《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至清代,则有李汝珍的《镜花缘》、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吕熊的《女仙外史》,以及未署撰者名的《后西游记》。其中,《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神魔小说中最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在中国动画电影改编领域,神魔小说是一个重要的题材资源。早期经典动画电影中,一部分题材就来自神魔小说。譬如,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片《铁扇公主》就来自《西游记》,后来获得世界关注的《大闹天宫》也来自《西游记》。20世纪70年代的《哪吒闹海》,90年代的《宝莲灯》,则来自《封神演义》。这些动画电影都代表了其时的最高水准,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神魔小说改编动画电影独有的审美特性,东方之美与奇幻叙事共生,这是诸多异国的神话类动画电影所无法媲美的。 一、传统美学精神的浸润 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之初,神魔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彰显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其东方之美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奇幻之美都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光。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神魔故事当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内涵,神魔小说所改编的影视作品,更能够用电影的方式,将这种故事和精神讲述给大家,好的作品更能够在世界流传,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神魔小说中的故事多与神话相关,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流传下来的神话,而每个民族的神话都代表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精神。茅盾在讲中国神话的根本问题时指出,“各民族的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原始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神话所述者,是‘神们的行事’,但是这些‘神们’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而是原始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之必然的产物”①。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神话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们同样存在于神魔小说之中。神魔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充分浸润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也大量借鉴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元素。 1961年,《大闹天宫》上映,这部电影成功塑造了世人熟悉的孙悟空经典形象,奠定了美猴王独有的反抗精神与追求自由的性格,影响了后世许多孙悟空题材的作品。这部影片远赴英国参加伦敦国际电影节,震惊了国际动画界,获得最佳影片奖,后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究其原因,会发现《大闹天宫》不仅具有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美感,还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风格,这是迪士尼式的动画电影艺术无法实现的。毫无疑问,《大闹天宫》是20世纪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它集中国传统绘画、剪纸、皮影、木偶、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之精华,形成一种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电影《哪吒闹海》,1983年出品了《天书奇谭》。这两部影片和《大闹天宫》一起,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美学上,它们集京剧、国画、陶瓷器、古建筑、古典家具、古典园林于一身,细节把控做到了极致。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创作者体现出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令今天的观者赞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的《女娲补天》的动画电影,就充分展示了女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一种大无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精卫填海的故事中勇于抗争的精神、大禹治水和神农尝百草中的积极探索精神、夸父逐日中的自强精神等,都是中国神话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神话因其篇幅的原因,大多以动画短片或者动画剧集的方式呈现,多以展现给年龄较小的观众,让他们能够从小就能够在这些神话故事当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从而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建立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体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上古时期中国文明的精华所在,儒、释、道三家都对道德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在神魔小说当中,这种道德要求体现的非常明显。“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这一点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进行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②不论是《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或者是《宝莲灯》《白蛇传》,故事中都蕴含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德精神,儒释道三教本就注重品行和道德的修养,都具有尚德精神,这些在动画电影的改编中尤为突出。 《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成长过程,也是悟空自身品行和道德的一个成长过程,悟空在和妖王的第一次对决当中,因为法力的禁锢,被妖王击败,在醒来之后,面对江流儿提出去救孩子的要求,悟空却退缩了,这种退缩一方面来源于法力的禁锢,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害怕面对强大的妖王可能会再次失败,拯救不了小女孩;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此时悟空没有克服自己性格当中的软弱。随后,他得知江流儿选择独自去拯救小女孩,在与江流儿相处过程中,他在回忆过往中成功突破自我,记起了自己曾经身为齐天大圣威风凛凛的样子,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和成长,毅然决然地和猪八戒去找江流儿,哪怕自己法力不在,也要尽全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拯救小女孩。这种人物性格的转化,离不开在精神层面江流儿的影响,江流儿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在面对未知强大的挑战面前,都能有如此大的决心,更何况自己能力更大,却在一开始失去了面对的勇气。这种精神道德层面的成长显然让孙悟空这个人物更加立体,儒家和佛教一直强调的奉献精神也在悟空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同时,悟空和江流儿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也体现出中国传统尊师重道的理念,还有儒家文化中“忠孝”的理念。在完成了精神道德层面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成长之后,悟空对于江流儿这个老师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