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人类技能是生产系统的两个关键要素,其关系演化推动生产系统变革,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生动地指出,用何种工具、如何生产是衡量一个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关键。用什么样的工具生产涉及技术进步,怎样生产关乎人的技能。因此,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是以“生产系统对能力的需求”为逻辑起点的。作为技术经济范式的深刻转变,新工业革命嵌入了技术、管理和制度的系列变革,其本质是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化。[1]生产组织方式又是连接技术进步与技能需求的关键环节,技术时代的生产组织方式成为理解技术经济范式转型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2]回顾人类生产史,可以发现,生产系统大致经历了以泰勒制为代表的手工工场、以福特制为代表的流水线、以丰田制为代表的精益生产和以温特制为代表的智能生产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已深度融入新工业革命,势必带来生产组织方式转型以及对人才技能需求的变革,进而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职业教育需要回应时代之变,调适办学策略,培养适应智能生产系统的高技能人才。 一、生产系统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生产系统(Production System/Manufacturing System)一般是指企业凭借一定技术或方法,将生产对象加工转换为具有一定功能产品的过程体系。[3]国际生产工程学会认为,生产系统是指制造企业具有设计、加工、交货、销售以及研发等综合功能的一种组织体系。[4]一定意义上,生产系统是制造企业的竞争之本[5],只有生产系统具备竞争优势,微观层面的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进而推动宏观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 (一)技术和技能是生产系统的两大要素 作为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生产系统有独特结构要素和特点,可以从结构意义、转换意义和过程意义三个层面审视。首先,结构意义将生产系统理解为能经济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设备和原料的组织。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和生产信息等要素按照一定组合排列构成生产系统,包含了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Trist和Bam forth将生产系统划分为人、组织和技术三部分;Winner等将生产系统划分为设备、技巧、组织三部分[6];Zeleny则将其分为硬件、软件、脑件三部分。[7]这些划分实质都是将生产系统分为人、硬件和软件。 其次,转换意义是将生产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过程,目的是使生产效率达到最佳状态。[8]宏观层面的转换表现为开采原材料、原材料加工为工业原料、制造系统将工业原料生产成产品、产品经由流通阶段到达消费者。生产的产品在通过不同加工阶段的同时也被赋予不同的功效,进而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效用。微观层面的转换可以理解为生产过程系统,整个系统由物料供应、物料运输、产品运输三个子系统构成。 第三,程序意义由一整套生产管理活动组成,通过对生产计划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及调控实现将原材料转化成产品的目的,其中信息在系统中处于主体位置。Rousseau等研究认为,生产系统由实在、抽象和活动三个子系统构成,劳动者、基础设施及技术构成了实在系统;抽象系统涵盖了各种流程或规范;工作人员的活动及其引发的事件则属于活动系统。[9]本研究将生产系统简要划分为人、硬件、软件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技术进步包含了硬件和软件两类要素,人在生产系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生产系统对人的能力需求(图1)。
图1 生产系统的要素及其构成 日本学者将生产系统中的人称为“湿件”,特指人类劳动者所承载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人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其灵活性可以承担操作者、设计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其态度、情绪、能力和行为直接决定了生产系统的运行效果。[10]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硬件和软件两类要素的变革进步。其中,硬件是生产系统中的物质基础,包含工作场地、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等;软件是指完成工作任务的各类程序、规则、制度等。软件是连接硬件与硬件、硬件与人、人与人的纽带,通过协调处理生产过程的各类活动实现不同要素的联结。 (二)效率与柔性决定了生产系统的有效性 生产系统的有效性取决于效率和灵活性的平衡。社会技术系统理论(Socio-technical System)认为,技术只是社会变革的发起点,技术进步只有同其他社会因素有效结合才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和组织同样是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11]从组织的视角而言,效率需要一个具有高度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层级化和员工化的组织形式,而这些特点又阻碍了灵活性所需的相互调整的流动过程。因此,组织面临着效率和灵活性之间的权衡。[12]权变理论认为,如果组织的设计符合其任务性质,组织将更加有效。任务简单而稳定,组织目标就是效率,则应采用机械形式;任务复杂且不断变化,组织目标就是灵活性,则应采用有机形式。 首先,效率(Efficiency)体现了生产系统的基础。效率被视为企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不同产业类型最根本的基础和需求。[13]有效产出取决于整个生产系统即硬件、软件和人的有效运转。生产系统的各个要素往往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例如当劳动者的能力素质普遍偏低的工业化初期,工业生产主要依靠简单的机械设备和标准化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当劳动者能力素质较高时就可以使用高效复杂的生产设备,通过整合各生产要素来提高生产效率。[14]因此,生产系统规划需要统合考量各生产要素的性质,有机结合人、软件和硬件以形成高效的生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