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0-0006-06 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数智时代的社会变革,职业教育步入了更为深刻的改革发展期。职业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优化教育体系、增进国际交流的作用。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五个重要特征。一系列政策图景和科学论断擘画了职业教育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切实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类型优势,聚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以来,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职教发展的关键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既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隐含着职业教育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从扩量变革到增质变革,积极助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面对第二个百年新征程,职业教育要实现“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这一目标,必须从其内部和外部共同发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全方位适应能力,在适应中增值赋能,不断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一、现代化进程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诉求 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来看,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其适应性的载体,作为类型教育彰显着其异质性价值所在。在国家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需要在自身特色不断“增强”过程中形成适应的价值自觉,关注外部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重视学习者的内在需要,达成高质量的“适应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需要适应国家发展政策图景的顶层诉求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奋斗目标共同建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支撑”。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通过打造技能型社会、实现人人出彩、促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进而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增强适应性不仅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1]。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期,面对国内外百年变局的挑战,经济发展要依赖更多高素质、多元化的人力队伍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旋律,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现代化建设与职教适应性是耦合共生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稳步推进教育链、知识链、人才链、岗位链融入现代产业链的核心要义。推进职普融通,帮助学生选择更加适合的教育,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其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挖掘新动能新优势,这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然之策,更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人才服务能力的突破口和切入点[2]。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回应国家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引导学习者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精湛的技能,亦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价值所旨。 (二)职业教育需要适应现代化进程中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诉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为着眼点进行深入变革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不仅是国之大计,也是民生之基,是推进产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持。“双高计划”和“双优校”提出,职业教育要与产业行业进行全方位对接,主动服务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这更彰显了职业教育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能和责任。当前,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并呈现出新态势、新需求、新走向等特征,职业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3]。各行各业都需要数以亿计适应智造时代和数字经济发展,具备基础技能、迁移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行业匠才。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并走向世界产业链的前端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联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就更要凸显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性,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创新驱动”,加快落地产教融合,扎牢校企合作“同心圆”,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多维度地动态联动。职业教育是直面市场和就业的教育,这决定了职业教育要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以前瞻性的眼光明确自身定位,自觉切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而“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变”,与行业企业“联姻”,追求人才链、产业链互惠共生的“供需衔接”,解决“就业荒”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适应行业企业融入区域发展,增幅换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实现产业行业“质”的升华的必然要求。 (三)职业教育需要适应师生自我成长的内生诉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最终均是服务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其目标也是服务于人的现代化。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的主动参与、对话沟通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职业教育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是适应两个需要:一是适应职教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过程即是培养完满职业人的路径选择。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共性,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使命,同时还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承担着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能。建好职业教育人才“蓄水池”,关注职业院校师生的发展与成长,让各级各类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力支持,这是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美好愿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普通教育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困境,职业教育承担着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担,但并没有改变学生内心“迫不得已”的现实,这消解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动力源[4]。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准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全面现代化的突破口,全面推进“人”的成长增值。此外,职教教师生涯发展和自我实现常常面临着被动适应的局面,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建设之“源”,但也是职业院校建设的薄弱环节。职业院校要积极关注人的成长,拓宽师资队伍成长平台,为新时代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满足更多成人转岗转业、补偿提升技能的教育需求,以技术支撑职业教育、以技术支撑人的生命成长,实现技术与生命的协同共生[5]。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必然涵括着其与职教师生发展的双向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