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和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决定了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1]689。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2]。经济需求结构影响经济增长动力。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面对国际经贸摩擦和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变化,需要强调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3]。 长期以来,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萨伊逆否命题”表明,有效需求长期不足会导致永久性的供给能力的削弱。消费作为国民经济的最终需求,对经济拉动具有持久作用。当前我国消费水平仍然偏低。2021年我国人均最终消费支出为4497美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222美元;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9%,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平均水平55%①。 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图1和图2分别展示了我国需求结构演进及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从需求结构来看,1978-2003年居民消费率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自2000年起,居民消费率开始走低,并一直保持偏低水平,于2004年开始低于资本形成率(见图1),其主要原因包括我国发展长期倚重投资、居民储蓄动机较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出等。从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有稳定性和基础性(见图2)。消费支出贡献率始终保持了较高水平,1978-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均值为57.2%,远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的38.2%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的4.6%。从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的稳定性来看,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的波动(标准差为17.78)最小,小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的波动(标准差为25.79)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的波动(标准差为20.99)。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稳定,充分体现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提升经济增长内生稳定性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缓,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突显。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起飞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过程。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客观现实,经济增长动能发生转变,即从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驱动经济增长[4],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主导和目标。 近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2021年7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更好地发挥城市消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确定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等方向,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恢复和释放消费潜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2022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在消费投资、分配格局、供给质量、市场体系、经济循环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支撑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已成为我国当下以及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
图1 1978-2021年我国需求结构演进
图2 1978-2022年我国三大需求贡献率 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方向[5]。近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对我国而言,在当前发展阶段,扩大内需和培育消费主导型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消费主导型经济的演进逻辑是什么?消费主导型经济具有哪些典型特征?我国推进消费主导型经济需要哪些政策考量?文章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正面回应了上述问题。文章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经济发展重心、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模式等多个维度阐释消费主导型经济的演进逻辑;第二,在循环视角下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阐释消费主导型经济典型特征:第三,为我国推动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参考。 一、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