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智时代,随着信息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崛起,信息网络从Web1.0发展到Web2.0、Web3.0,电影的制作、发行与传播方式,因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众所周知,自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的影像载体一直是胶片,摄影机成为电影影像的唯一创造和记录者,演员则是影像意义表达的核心能指。数智时代,数字取代了胶片,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影像,日益取代了胶片时代的摄影机和演员的影像功能。虚拟制作和云制作,打破了传统实景拍摄与制作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物理限制,不仅节约了电影的制作成本,而且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流程。XR技术的日趋完善,则进一步推动了电影放映向流媒体平台迁徙的速度。可以预见,数字化技术提供了重新定义电影身份的可能,电影和游戏、新媒体的视听影像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数字化、生成化、云化,成为数智时代未来电影的特征与趋势。 一、电影数字化:技术革新与虚拟影像 “在世界电影史上,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到3D,每一次电影技术神话的革命,都重塑了电影文本的创作、生产与消费逻辑,引发了电影工业乃至电影本体的美学革命。”[1]从1889年电影胶片技术的发明,到1986年索尼D1数字格式的问世,电影通过近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胶片时代到数智时代的转变。在电影胶片时代,电影以记录、复制与再现为基本手段,通过放映机在固定空间的方式进行呈现和传播。数智时代,电影则将其影像和声音,转化成为计算机中的数据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与传播。很显然,与传统的胶片制作相比,数智时代的影像技术,给电影发展创造了更加强大和自由的空间,显示了数智时代电影影像的丰富创造力和新影像美学意义的更迭。 数智时代的虚拟技术,最初应用于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模拟战况、实战演习等。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人们借助于计算机和外围设备,生成与真实环境一致的三维虚拟环境,为用户提供一种多元信息融合交互式的全新视觉体验。虚拟技术应用也日趋广泛,逐步从军事领域向商业应用领域转移和发展。据报道,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在执导《泰坦尼克号》时,在电影领域初次采用了虚拟拍摄技术。如制作人员不仅探索用计算机制造海水效果的技术,而且研发出在泰坦尼克的甲板上活动的几千个电脑制作的数字化人偶,让这些数字人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注意光线和阴影的变化,制造出真正的人群在动作的效果。《泰坦尼克号》一炮走红,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虚拟拍摄技术的兴趣。乔治·卢卡斯1977年执导的《星球大战》,在尚无电脑虚拟技术支持时,成立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开创了电影界的特效行业。在数字技术日臻成熟之后,其星战系列注意结合微观模型和数字技术,制造出极为炫目的行星爆炸效果。 在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推动下,动作捕捉技术在虚拟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认为,1915年弗莱舍(Fleischer)发明的“Rotoscope”技术,将相关的动作影像拍摄下来,动画师以此为参照,逐帧描绘出所需的动作。弗莱舍这一发明,堪称动作捕捉技术的先驱。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涉足动画制作领域,“纽约计算机图形技术实验室的Rebecca Allen设计了一种光学装置,采用了类似Rotoscope技术的实现原理,将演员动作投影到屏幕上,为动画制作提供参考。”[2]1999年,Menache在《理解计算机动画和视频游戏的运动捕捉》一书中,将动作捕捉定义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过对特殊标记点的跟踪来记录捕捉对象运动信息,然后将其换算为可使用数学方式进行表达的运动的过程。”[3] 2001年,彼得·杰克逊执导《指环王》系列,威塔数字工作室使用了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图像,渲染出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自主做出反应的士兵,如影片中的圣盔谷之战,“当时有上万名士兵向堡垒进发,竖立云梯并爬墙攻城。特效组捕捉了演员的运动数据并加以集中形成运动数据库,并由此‘训练’出各种不同的兵种:攀爬的、跑步的、跳跃的等,他们都能对环境做出随机的反应并保证每个士兵的动作都与众不同。”[4]与此同时,影片动作捕捉技术也有了重大突破,演员安迪·瑟金斯(Andy Serkis)“不但要在实拍中与其他演员配合,还要在运动捕捉系统中表演。这些表演的动作数据被采集下来,并被赋予到复杂的三维版本的角色身上,在此基础上再为角色添加300多块肌肉,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虚拟演员”。影片娴熟地运用诸如“格鲁姆的细化表面散射技术,角色的人工智能动画技术,复杂的面部动画技术,角色肌肉系统,现场运动捕捉和运动控制等”[4],将数字人“格鲁姆”这一角色,塑造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2009年《阿凡达》,“在整个CG视觉特效历史上,《阿凡达》第一次把计算机三维模型的三角形面数量从百万级别提高到了十亿级别。”“在电影《阿凡达》中,纯CG镜头达到了片长的约60%”[5]。影片“广泛采用了诸如数字立体摄影系统、虚拟摄影系统、表情捕捉技术、协同摄影系统等技术,标志着‘更多的数字化’的虚拟拍摄技术业已走向成熟”[1]。与此同时,影片在动作捕捉上又有了新的突破,通过Fusion的摄影机系统完成了十一通道数字镜头拍摄,以手持的虚拟摄影机和CG动作捕捉实现了虚拟电影的拍摄,真人演员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与虚拟角色直接互动,“实现在拍摄现场和CG角色实时交互,角色之间带有真情实感的交流,并结合面部表情捕捉系统存储演员的细微表情,使生成出的CG角色就如同真实的演员一样,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而非寻常的‘动作捕捉’”[6]。2022年的《阿凡达2:水之道》,导演卡梅隆继续拓展虚拟制作带来的大银幕体验的极限,使用4K、3D和高帧率等数字化技术,采用多台索尼VENICE摄影机组成的3D立体拍摄装置,完成电影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拍摄,通过RGB激光投影系统,实现不需要戴3D眼镜就可以观看3D电影。与此同时,“在技术算法、三维美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13年后的《阿凡达2:水之道》为纳威人注入了灵魂。观众在大银幕上所看到的,不再仅仅是能说会动的CG人物,而是严谨的父亲、慈爱的母亲、睿智的长者、顽皮的孩子”[7]。影片中的水下动作捕捉,则摒弃了“Dry for Wet”(陆上模拟水下)这一传统的解决方案,即演员以威亚悬吊在陆地的半空中,模拟水下环境,再借助后期合成,渲染出人在水下的情景;而是依靠真实水下环境的动作数据捕捉,实现了堪称惊艳的水下表演,令观众达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