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3)4-0009-08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建筑于人类现代化共同特征基础上的更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确立与爱国主义主题相符的发展目标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与“中国的现代化”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党领导的、有主心骨的现代化探索道路。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发端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式开始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进程的展开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最终指向民族复兴宏伟目标。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逻辑关联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现代化才具有了主心骨,转而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之路。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1](P1)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道路同质同向。基于此,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而中国式现代化也成为爱国主义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道路同质同向 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同质同向。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决定着两者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党始终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推进着现代化建设进程。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2](P865)因而能将现代化和爱国主义有机结合服务于“真实的集体”。[3](P155)而实现民族复兴梦,是这一“真实的集体”的共同利益所在。因此,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爱国主义实践才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 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道路同质。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始终围绕党的初心使命,从而呈现出同一性质。依据党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任务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性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了同步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4](P3)此时,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共同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性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从这一时期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式开启,并与爱国主义一同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道路同向。性质决定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共同具有的性质决定两者在发展道路上同向同行,共同指向振兴中华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决定两者以“救国”为前进方向。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共同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救国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此后,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两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兴国”为发展方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富国”为建设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强国”为奋进方向。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从“兴国”“富国”到“强国”,始终围绕这一本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共同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爱国主义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1](P30)也是爱国主义价值实现的根本指向。围绕民族复兴梦,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解决不同的阶段主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救国”为主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兴国”为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富国”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强国”为主题。在人类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实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是爱国主义价值实现的指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着力解答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选择的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价值实现道路。 顺应现代化的时代潮流是爱国主义价值实现的题中之义。“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5](P254)现代化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6](P4~5)近代中国虽然是在外力作用下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但顺应现代化的时代潮流符合人类文明演进趋势,是爱国主义价值实现的题中之义。在现代化时代潮流下,中国提出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目标,开启了以工业化促现代化的历程。一方面,这是抵御外侮、反抗国际资本主义压迫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推动国家现代转型,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在以重工业为主的方针下,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重建,但也因此产生比例不协调的问题。由此,经济形势推动发展目标从“工业化”扩展到“四个现代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引领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西方国家竞相争夺科技制高点。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潮流要求发展科学技术,以科技带动生产力发展。国家要想避免再次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就需顺势而为抓住发展契机,重视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爱国主义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仅仅顺应现代化的时代潮流还不能实现爱国主义价值目标,找到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才是关键。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百废待兴的农业国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渐显现,毛泽东又及时提出“以苏为鉴”,并带领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命题的提出,就是要求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再次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P60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从人口规模、覆盖范围、物质与精神等方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特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梦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