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应急物流是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社会公共/安全事件以及战争灾害而进行物资支援保障的特殊物流运作模式,其运作组织有着区别于一般物流作业的特殊性、复杂性。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诸如SARS事件、汶川地震、东日本大地震、印度洋海啸、新冠疫情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给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建立高效的社会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而应急物流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确保应急物资供应的重要手段。因此,关于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相关研究回顾 作为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国家,日本十分重视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早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期间,日本政府就已经意识到传统的以恐怖袭击、绑架等社会公共安全事件为对象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必须将重大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尤其是要重视和推进社会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1]。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日本现在已经形成了由一级广域应急物资据点和二级地域应急物资据点构成的多级应急物流体系[2]。应急物资据点是应急物流体系的核心,对灾害发生后快速开展应急物资供应、防止灾害损失持续扩大、迅速恢复受灾地区生活生产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功能上,一级广域应急物资据点除具备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输送功能外,还具备完善的救援指挥、直升机起降、人员容纳、医疗支援等一系列综合功能,是一个能够进行全面灾害应急管理的综合性据点[3]。另外,在设计思想上,除考虑正向物资输送的需求外,还应考虑灾害废弃物清理回收作业的需要。因为如果不能及时、迅速地清理据点周边的灾害废弃物,就会影响后续的物资集散输送作业。所以,在进行应急物资据点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临时回收、保管灾害废弃物作业的需要[4]。在应急物资据点的选址与设计方面,除重视各级应急物资据点与交通运输网络问的衔接功能外,还应考虑应急物资据点与政府机构、医疗机构等节点之间的衔接能力,综合利用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选址布局规划[5]。 日本应急物流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行推式供应和拉式供应相结合的应急物资供应管理模式。该模式的运作原则是在灾害发生初期的前3天,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的储备物资展开自救。一般在各地应急物资据点中,均保有3天左右的库存物资,以满足灾害发生初期的短暂需求。灾后4—7天所需物资,由中央政府基于对灾情的分析判断确定,不必等待地方政府的精准需求信息就直接采取推式物资供应。灾害发生7天后,在准确掌握受灾地物资需求信息基础上,再由推式供应转变为拉式供应[6]。这种应急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推式供应和拉式供应的无缝衔接,保障在应急物资据点设施、物资输送方式、作业人员的专业能力、需求预测、受灾地物资供应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作[7]。 在东日本大地震救灾期间,应急物资的储备与供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物流设施设备不足、物流专家和专业作业人员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末端物资输送“最后一公里”混乱等[8-10]。尤其是应急物流组织管理的极强专业性超出了政府机构的能力范围,必须借助民间物流行业组织和物流企业的专业能力[11]。从2011年开始,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各都府道县等地方政府机构同与物流相关的地方公共团体组织、企业缔结各类应急物流合作协定,构建灵活、高效的协同机制,提升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效率[12]。但这种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应急物流协同机制必须构建一个常态化的、具有充分包容性的、信息共享以及分工明确的高效机制,才能确保应急物流体系协同效果的实现[13]。 与日本相比较,欧美学者关于应急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中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即人道主义物流供应链管理(Humanitaria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HLSCM)问题上,具体包括全球人道主义危机中的物流救援、供应链断链时的风险管理[14]以及绩效管理[15]等方面。此外,人道主义物流供应链中的协同治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探讨协同机制[16-17]、协同驱动与阻碍因素[18-19]以及协同机制构建和改善[20]等方面问题,尤其注重研究如何在救援活动中构建跨组织的高效协同机制,提升人道主义物流供应链的救援效果[21]。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理论支撑不足的问题,需要结合其他交叉理论推动应急物流的理论化、体系化建设。 在我国,应急物流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设施选址和配送[22]、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与分配[23]等方面,应急物流中多元主体间协同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曹继霞等[24]对应急物流中的军民协同机制展开研究,提出在应急物流领域实现“军地一体化”的对策思路。而张中华[25]以自组织理论为支撑,分析应急物流自组织协作保障机制的构建策略。朱晓东等[26]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构建了区域性疫情中应急物流协同的优化模型。闫妍等[27]根据应急物资需求的动态变化,针对应急物资分配问题的多阶段性特征,建立了协同动态调拨规划模型。从总体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应急物流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与我国以技术应用和策略为主的应急物流研究相比较,国外的应急物流研究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将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和协同机制引进应急物流组织与管理。欧美国家的应急物流研究主要针对国际性战乱、自然灾害中的人道主义物流救援;日本的应急物流研究更注重构建一个社会化的应急物流体系,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高效协同机制,加强应急物流体系的支援能力。对我国来讲,日本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更具有研究与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