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古装网络剧创作呈现精品化取向,以《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梦华录》《唐朝诡事录》等为代表的作品,采用大量民间文化元素植入故事模式、场景造型中,不仅彰显出该类题材“平民史诗”色彩的艺术质感,也集中展示了网络剧这一文艺形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成功转译。在讲好中国故事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一批古装网络剧创作者根据“民间”的想象构造镜像世界,民间技艺、民俗节日、民居坊市等在剧作中发挥了叙事与表意的核心作用。 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悠久的、古典的传统文化已然成为现代化的中国人建构自我认同和文化身份的‘活水源头’”①。得益于民间话语体系的文化作用,古装网络剧作品不断突破原生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剧集市场受消费主义影响的商品化倾向,葆有精神主脉与文化深度,让大众在观剧的过程中感知与凝聚民族文化认同。那么,民间文化是在何种意义上参与了古装网络剧故事世界的建构?剧集如何从富有民间色彩的故事与人物中凸显中华美学精神和道德理想?我们旨在通过以上的问询,围绕古装网络剧创作的类型特征与逻辑进路,尝试回答“民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重新确证古装网络剧的文化立场,并创造出新的故事世界、建构文化共同体的内在形式。 一、古装网络剧:作为民间视角的考察对象 “古装剧”作为我国剧集市场的主要类型由来已久。举凡“类型”,必然指向其文化意味,作为“类型”的古装剧是指锚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经历,施以历史正史或传奇故事的演绎,达到“以史为鉴”“与古为新”等价值传递的作品。从类型学的逻辑而言,“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构成了分类的客观依据,共同性构成‘种’的归类依据,差异性构成‘属’的分类依据”②。广义上的古装剧类型涵盖历史正剧和古装传奇剧两类题材,在差异性方面,相较于遵循史实的历史正剧,古装传奇剧可以通过符合历史本质的艺术创造,反映“带有浓烈的幻想、想象、错觉色彩”③的人物或事件。在共同性层面,二者统摄于“古装”的类型表征之下,在同一时期的发展中并行交织,形成具有相似性的书写“面相”,如21世纪初期受“帝王话语”的裹挟,荧屏上的历史正剧与古装传奇剧大都集中在历代帝王的雄韬伟略、王侯公卿的夙世冤业或后宫嫔妃的群芳斗艳,“古装”被固化为某种权力书写的单一向度,而缺乏为民间百姓“立像”。 随着媒介迭代与时代演进,诞生于网络文化环境的古装网络剧沿袭了古装传奇剧的特征,有意识地将主体性目光投向民间场域的故事创作。事实上,如果我们不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古装剧”这一由“电视”向“网络”跨越的类型,那么在创作者的主导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下,每一种文艺形态的发展均有达到时代“高峰”的可能性,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网络剧,其中的各类型互为映照,又“远近高低各不同”。古装网络剧借力民间文化的艺术想象频出精品,占据当下网络剧市场的重要份额,恰恰验证了民间文化与网络文艺形态之间高度的属性贴合。可以说,在古装网络剧的蓬勃发展中,民间文化既是为其提供故事创意的重要资源,也是为其构建中华美学精神的供给。尽管“古装”仍是该类型剧集的“外衣”,但“民间”的内核已经为其提供了赓续民族基因、体认文化身份与释放美学意蕴的基础条件。 “民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于古装网络剧而言,作为文化传统的“民间”代表的是对民族身份的一种认知,而作为创作元素的“民间”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而接轨当下语境的一种解读。古代民间生活反映的“下层观念”有别于士大夫阶层为主的“上层观念”,有着较强的文化连续性。古装网络剧创作向民间文化探胜求宝的原因与我国民间文艺自古以来蓬勃的生命力有着密切联系。历史上,以文人笔记、传奇文学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有着较高的成就,如元杂剧大多描写广大百姓所受的疾苦与无畏的抗争,笔记小说具有“采录民间故事,使口头文学进入文本”④的作用,其中一些著述的传播凝结为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延伸至今仍是中国影视剧的创作源泉。置于古装网络剧的生产语境,无论是以修仙文化为根柢的玄幻、仙侠题材,还是依托一定历史背景的架空、穿越题材,诸多作品依托民间文化形成其故事世界,如汲取唐朝志怪笔记《酉阳杂俎》素材的《唐朝诡事录》、改编自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梦华录》、借鉴清朝小说《聊斋志异》中《画皮》母题的《虚颜》等作品获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 但我们也应注意的是,民间同样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场所,带有“传统社会携带过来的旧生活痕迹”⑤。在一些古装网络剧作品中,违背历史常识的“伪民俗”、混淆文化导向的“假历史”仍有待重视。应当说,民间的“求奇”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古装网络剧沦为貌似“仙风道骨”、但实质“公式化”的文化产品,然而一些作品为达到流量目的而滥用民俗神话故事,只会抵牾其本身的艺术逻辑。“网络剧创作要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对民俗文化进行植入和转化,而不可一味‘作意好奇’。”⑥因此,厘清古装网络剧民间特质的内在逻辑,廓清其故事世界的民间维度,有助于让民间元素“成其所是”,在其守正与创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民间文化为文艺作品铸造中华文化与美学精神的阵地提供新的思想智慧。 二、古装网络剧建构民间想象的内在逻辑 “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又构建了整个社会。”⑦源于互联网这一特定媒介的技术驱动,网络剧具备有别于其他艺术形态的文化与审美属性。探讨古装网络剧民间特质的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三重维度:一是作品的背景环境,即古装网络剧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与社会文化语境的联系;二是作品的表现对象,剧集中“民间世界”展现的生存状态,主要通过生活场域的民间理想引发观众共鸣及启悟;三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审美经验的民间想象,在剧中大多体现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异质化书写,如性别身份、民间权威等方面的重塑。这三重维度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一起构成古装网络剧民间特质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