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广泛的人文社科与艺术领域都产生了非凡的影响。然而,于此却存在着一个比较吊诡的现象。那就是,福柯对人文社科与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远远超过他在这些领域所阐发的理论观点。例如,虽然福柯就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等诸多艺术门类都做过阐发,但都没有就此研制出一套独立的专门理论。而福柯本人经常性的自我否认体现出的矛盾性又颇让福柯的研究者们为难。关于福柯的电影批评思想,尤其如此。一方面,福柯论电影稀少且被动;另一方面,福柯的电影评述却又备受关注。而且,“福柯的著作都与他看的电影有关”①,并与电影批评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文关系,他著作中的不少概念为反思电影问题更是提供了富有洞察的见解(比如福柯的作者理论),他的告诫也在电影实践中多有体现。②可以说,福柯以多样的面孔在电影研究中存在着。可是,福柯的电影批评理论究竟是什么,颇具吸引力却又晦暗不明。 一、独异性的历史分析 和许多当代法国哲学家一样,福柯也深爱电影、爱看电影。据说,曾经在巴黎高师时,他就经常去法国电影资料馆看电影。1975年福柯还曾主持拍摄过一部根据《我,利维埃尔……》(Moi,Pierre Rivière)改编的电影。但福柯关于电影的评论并不多,总共九篇直接与电影相关的访谈,都与《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ema)有关。这些访谈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其一,福柯的电影评论与其著作之间存在潜在的紧密关系。如《皮埃尔·里维埃的归来》(Le retour de Pierre R ivière)与知识考古学之间,《关于保罗的故事》(Histoire de Paul)与权力学说之间等等。其二,福柯对电影哲学和电影评论有着深远影响。比如福柯在1974年谈到的大众记忆,就电影在表现历史和质疑现实主义方面而言它是电影理论中最常被引用的术语。③尤其是他的《什么是作者》(What is an Author?)提出的作者论可谓对电影拍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和法国导演勒内·阿里奥(René Allio)合拍过的电影也间接启发了美国史学家怀特(Hayden White)的“视听史学”概念的提出。其三,福柯的权力、圆形监狱、精神病学、装置(Dispositif)、话语等等许多概念长久以来都始终规约着他之后的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不仅如此,福柯甚至还罕见地谈到了导演问题。总之,就当时法国电影评论界而言,福柯是一个事件(Event),也“是一个经常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参照”④。
图1 福柯生活照
图2 图书《电影中的福柯》封面 人们不禁会问福柯如何谈论电影呢?可以说,他首先是以历史分析切入电影评论的。他的第一篇谈论电影的《反追溯》(Anti-Retro),开篇伊始就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作为“视听历史”的电影与官方历史之间,以及福柯本人与其他历史学家之间历史分析观的差异问题,即“真实与虚假的生产”机制问题,这也是福柯历史分析和政治批评的核心观点。⑤作为《皮埃尔·里维耶归来》的编导之一,福柯重在如何让历史发生,让日常生活的历史无意识重现。福柯认为电影不仅是像文学和学校教育这种文化一样是政治装置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更有效的”装置方式和“大众记忆再编码的方式”,是一种包含了经验与知识的抵抗官方历史书写的更鲜活的“大众记忆”(Mémoire Populaire)。可是,电影书写的大众记忆究竟是什么呢?福柯认为它“是那些没有权力书写、做出自己书写的人、那些没有权力编纂自己历史的人,这些人同样有一种方法可以记录历史、展开回忆、依靠它生活并使用它”。⑥再通过对《拉孔布·吕西安》(Lacombe Lucien)、《午夜守门人》(Il portiere di notte)、《悲哀与怜悯》(Le Chagrin et la pitié)的分析以及编导电影的经验,福柯重申了电影具有重现历史存在模式上的价值与意义,在质疑官方历史自明性的基础上强调了电影在历史分析、政治批评上体现的独异性(Singularity)价值,以此获得自身书写历史的特殊美学。 事件是福柯明确承认的研究兴趣和思想关键词。就电影与事件而言,福柯不仅认为电影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而且事件问题还居于他的电影理论的核心位置。⑦九篇关于电影的论述,涉及民众记忆、情色、权力与爱、精神病院、农民的悲剧、激情以及纳粹,涉及电影实践与书写的哲学等等,福柯是在寻找另外一种书写历史的方式,也是一种在线性叙事策略之外的“事件化”历史书写。这至少传递出电影与历史的政治关系、存在的影像美学关系和作为艺术的表现策略这三重批判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