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22)0031-0005-05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这充分说明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职院校必须聚焦“五个坚持”,通过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把握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其核心在于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高职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政工作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职教特色,立足区域资源,积极推进育人实践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首要问题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因此,把好方向就要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秉持与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相适配的办学理念。一要提升党建引领的适应性,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把党的领导以制度穿透的方式不断巩固、持续强化;要夯实学校发展的政治建设和组织保障,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权责清晰明确”的决策机制,强化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二要提升办学方向的适应性,必须坚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始终将党的领导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3] (二)推动构建全要素融合融通的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4]全面培养的关键就是实现教育要素融合、融通,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要健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工作各方面、学生成长各环节,逐步强化“三全育人”领导管理体制、协同联动机制、发展创新机制,建立“三全育人”评价体系。要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研制不同专业大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教学案例、改革模式等系列研究成果。 (三)立足职教特色建设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思政课建设做出明确指示,指出要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应从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出发,着力推进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双提升,着力构建德技并重的大思政课。要全面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探索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基本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相关大赛等相结合。要依托产教融合项目,建立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协同开展好思政实践课教学。 二、坚持产教融合产业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6]产教深度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7]职业院校应积极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一)对接产业链,完善产业需求内化机制 产业链是各产业部门之间以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为基础,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链的对接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衡量职业院校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主要指标。[8]在实践中,产业链的形态、内容往往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迅速变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能否相应跟踪调整,产业需求内化机制是关键。要完善产业调研机制,推动干部、教师下企业,形成全校联动、全员参与的下企业调研机制,并加强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判;要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将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作为学科专业设置、评价及退出的重要标准;要建立教育教学标准年度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需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发展研究院,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技术更新迭代、产业人才能力要求、数量与层次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发布专项性产业咨询报告,实现及时通畅的产教信息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