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0006-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智力支撑,需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标,以优先发展为根本方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根本路径,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根本方式,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即现代教育要素在全体人民身上不断发展、不断满足、不断平衡、不断加强、不断提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化,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再到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再到终身教育[3]。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务之急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度适应性、深度融合性、教培并重性、横向融通性、纵向贯通性的统一。 一、高度适应性: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逻辑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4];2022年5月1日,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高质量地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并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的互适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与能力,其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最本质的发展逻辑。职业教育从原始社会的子承父业开始,经历了以传统学徒制为主要传授方式的有实无名的职业教育实践和19世纪60年代为服务军事、经济等而学习技艺的实业教育,到21世纪形成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其发展历程从未脱离社会经济、产业以及人的发展而单独存在,与这些社会因素的契合始终是职业教育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抓手。 (一)提升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 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实现职业教育适应高新产业、适应高质量就业以及适应创新创业的目标。职业教育应时刻紧跟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适应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变化,培养既能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又能完成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的人才,高质量地服务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通过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与社会企业共同助力人才培养,合作洞察社会产业发展动向,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动态创新专业设置,实现社会的产业、学校的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学业“三主体四方面”的共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命脉紧紧相融,与共同富裕福祉紧紧相连[5]。另一方面,积极更新职业教育观,营造职教兴国、技能型社会的浓厚氛围,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长、学生等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发力。政府改革人才评价体系、颁布相关政策,从宏观层面最大限度地为职业教育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引导社会树立“大职业教育观”;行业企业应在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与学校教育合作,同职业培训沟通,实现产教、产培融合,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持续的畅通发展路径;学校应该提供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资源,扩大学生选择性;家长和学生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寻找擅长专业和职业,逐渐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新教育观念。 (二)增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面向自身的适应能力 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双师型”强调教师师范性、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的能力,又要有相关的职业经历,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认定、选拔、留用制度等,培养和吸引大量优秀师资,突出职业性的育人方式,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其次,学校教育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和可迁移能力。《OECD学习框架2030》提出,“创造新价值、承担责任、应对压力与困境是未来教育的核心发展目标”[6]。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技术技能教育,还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强调可迁移能力的习得,实现技术技能与知识融合、与可迁移能力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后,积极探索地方特色发展模式,提供高质量发展区域范例。如广东省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从培养模式、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理论成果创新四方面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东莞范例”[7];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从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市场、城市等的双向对接中打造出了中国特色双元制教育的“太仓样板”[8],借鉴典型范例的成功之处,探索各地区本土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