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8-0006-07 面向2035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2022年5月1日新修订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迫切需要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以下简称“高职继融合”)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确定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链接关系。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职后教育、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是教育连接就业的枢纽组合[1],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变革中,围绕就业这一重大民生课题,2019-2021年间将原本主要通过继续教育进行学历提升的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高素质农民等人群和基层在岗群体,通过高职扩招,纳入接受职业教育学历提升之列,这是一次职继融合的有益探索,也是互联网时代加速推进各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性探索。 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的时代必然 (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1.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 我国自“十二五”时期实施“互联网+”战略以来,互联网时代的三大基础设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建设全面铺开。“十三五”时期“互联网+”政务、物流、先进制造、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广泛推进,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推进了远程医疗、线上会议、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等互联网应用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5G推动传统的3C(即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向新3C(连接、控制、融合)转变,加速推进促进万物互联,改变社会。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将会推进各领域涌现新业态、新模式。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的三大基础设施的互联网时代变革了社会发展模式、组织创造价值方式,变革了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所有事物的逻辑都架构在新的三大基础设施的互联网逻辑之上,其本质是对传统行业进行智能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革新,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以及相关领域间的融合。 2.融合推进流程再造、组织再造和制度再造 互联网时代融合的典型行业之一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并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即工作界限模糊化、工作方式研究化、操作技能高端化、生产服务一体化,这种方式颠覆与重构了传统工业模式和业态。在新的生产方式上,企业已不再是一个区域,而是全球网络,产品不再由一个工厂生产,而是全球生产;在产业形态上,建立一个以商业模式为导向的生产体系,物联网及服务联网在工业流程、生产和物流方面全面应用,传统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全球化生产模式;在商业模式上,打破行业逻辑,形成了以商业模式为导向的全球合作,工业生产的文化产生了根本性转变,创造附加价值已不再通过产品,而是通过产品方案。 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制造形成了基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全流程的融合,形成了基于产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全领域融合。这种流程再造、组织再造和制度再造在政务服务、高效物流业、现代农业、医疗服务等领域同样存在,融合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 3.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使每一个人接受教育、选择学习的机会和路径极大丰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这种接受再教育的需求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建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强烈,迫切需要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撑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知识自动化使得知识产生、传播、获取、分析及其使用方式发生了变革[2],生产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形成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需要更多高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基于知识的人才链、产品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使知识的传播、创造、共享在学科—专业—产业链条中整合、重组、提升[3],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将倒逼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高职继融合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 要提高受教育人口比例和受教育程度,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发挥高职继教育的合力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在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32.65%,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比例为16.51%[4];2019年在全国77471万就业人口中,具有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为38.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为20.2%[5]。我国近80%的技能劳动者和90%以上的农业劳动者只受过高中以下教育。2019年,在全国28560万农民工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5%,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8.1%,两者合计达99.6%,但大专及以上仅占12.2%,高中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55.4%,小学文化程度占14.7%,未上过学的占1%(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5%;本地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6]。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7年,新增劳动力中有50.9%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7年[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