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7年改编自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同名小说的电影《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出现之后,海洋科幻电影逐渐把文本想象转化为银幕具象,生动地阐释着科学奇迹或灾难对社会与人性造成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涌现了隐喻核武器试验的《哥斯拉》(Gojira,1954)、呈现水下奇观的《深渊》(The Abyss,1989)、对人类未来进行寓言性表达的《未来水世界》(Waterworld,1995)等影片。海洋科幻电影对海洋空间的探索与海洋视觉意象的表达呈现出丰富的意指内涵。影片的多重意象则凸显其对人类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深邃思考。 一、意象建构:海洋空间的想象性景观图谱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人类对海洋空间所包含的海上、海中、海底及海岸等四个部分的探索不断推进,海洋空间在国际关系、资源开发、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地位得到提升。海洋空间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对海洋空间的探索为海洋文学和海洋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想象动力,镌刻着文本的民族意象和时代内蕴。“意象”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统一,在不同的语境下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作为一种心理存在及审美现象,“意象”是创作主体想象的产物及表情达意的载体,其抽象化与符号化的隐喻特质与科幻影像的审美内核相通。海洋科幻电影中隐喻的出现是意象表征的一种形式,“电影意象论以尊重物质现实和人的本质力量为前提,其实质是追求有生命的影像和有意义的影像”。[1]海洋空间不仅是海洋科幻电影的虚拟环境和故事场域,也在空间叙事能力上延续着海洋科幻文学的传统,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境相结合,成为一种典型的意象。 (一)从文学到影像:空间意象的演变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Marry Shelley)于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被誉为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在此之后,经过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等作家的努力,科幻小说类型逐渐发展起来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20世纪20年代,科幻文艺逐渐从欧洲转向美洲,获得长足发展并走向兴盛。达科·苏恩文(Darko Suvin)认为,科幻其实是一种以陌生化和认知性为宰制的文本,其中心特征是创新性。陌生化让科幻作品跳脱出现实而进入想象性空间;认知性意味着关于现实的科学反映,还包括突破科技、人文、伦理等多方面限制的创新动力。[2]科幻小说所具有的独特的故事性与创新性启发了科幻电影的诞生。 在科幻小说诞生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儒勒·凡尔纳的“海洋科幻小说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成为早期海洋科幻电影创作的重要意象蓝本。“意象”在读者的主观意愿与客观形象中融汇而成图像,三部小说对于海洋物理空间的描写也是人类通过文字探索海洋的创意领域。“对作家来讲,只要描写跟现实的空间存在差异的地点,一个他者的世界便被建构起来。”[3]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受尼摩船长邀请进行海底旅行,发现了疑似“怪物”的“鹦鹉螺号”潜艇,并看到了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及海底奇异景观,最后历经冒险抵达海岸。1870年,凡尔纳在小说中对于“鹦鹉螺号”潜艇的武器装备、信息系统和超强续航能力的想象已经超出当时人们的认知,产生强烈的陌生化效应。1907年,乔治·梅里爱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科幻电影史上较早的海洋科幻片。尽管影片的布景和道具较为简单、平面,但其空间叙事所开启的奇观化表达,以及对于海底空间意象的描述都具有了某种影像媒介考古的意义。在梅里爱同年拍摄的影片《穿越英吉利海峡》(Tunneling the English Channel,1907)中,海底隧道建造的场景呈现出早期电影对海洋科技的丰富想象。在此之后,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或动画片,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1954年理查德·弗莱彻(Richard Fleischer)导演的同名电影。与现代数字技术相比,这部电影的特效稍显粗糙,但其呈现的海洋空间场景进一步接近现实,对空间意象元素的设定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科技表达。20世纪90年代之后,改编自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一些大成本制作电影开始出现。三维特效及CG动画技术的发展为电影再现海洋空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如影片《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Journey 2:The Mysterious Island,2012)利用特效制作出的浩瀚壮观的亚特兰蒂斯城,呈现给观众一个具有强烈真实感的地下世界。影片结尾,地震冲击波即将淹没岛屿并埋葬宝藏之前,主人公及时乘坐“鹦鹉螺号”潜艇返航,画面极富视觉震撼力。在被誉为“深海版”《异形》(Alien,1979)的电影《深海异兽》(Underwater,2020)中,与太空舱真空环境不同的海底世界有着无法想象的高压,人类与致命海底之间只隔着薄薄的一层潜水服和少量赖以生存的氧气。电影利用特效技术将这种无形的压力直观化地再现出来。宇宙的空旷使人生发出对无尽世界的恐惧,深海却让人失去视觉的可靠性,肉眼可见的世界变得混沌。得益于科技与艺术的发展,海洋科幻电影空间从最初的平面化逐渐变得空间化、立体化和逼真化,依托于海底、荒岛、船艇和工作站等丰富的空间意象,构成影像主体的活动场域,讲述人类生存的故事,形成有指向性的空间并参与到文本话语的建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