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开放性的阐释空间和跨学科的性质。多年以来,依托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心理学等学科,围绕起源、功能、特点、结构等问题,神话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流派。例如,自然神话学派认为,神话源于先民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神话仪式学派视神话为宗教仪式的一种语言性解释,弗雷泽就曾提出:“一个神话只有在它成了神圣仪式表演者说出和演出的‘字书’以后,它才会有最明显最准确的细节。”①从结构主义的视角看去,理解神话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深层结构:尽管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神话叙事不尽相同,但它们内部有着普遍性的结构和规律。列维-施特劳斯就曾以音乐总谱来比喻神话:“要将一则神话当成一个连续性的序列来理解是不可能的。唯有将神话当成一列列写成的一份交响曲总谱,我们才能将它当成一个整体来了解,才能从这则神话中抽绎出意义。”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神话又往往被看作是各民族共同心理活动投射的产物,是人类潜意识的表现,由于人类的潜意识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各地区的神话也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就像坎贝尔的那句名言所说:“神话是去个人化的梦境,梦境是个人化的神话。”③ 在文艺领域,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虽然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但在演变过程中已逐渐融入各类艺术形态,并成为多种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特别是随着神话研究的兴起,通过文艺作品重述神话,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有学者观察到,“以弗雷泽《金枝》为代表的新兴的文化人类学著述给予西方文学想象带来极大刺激和改变,催生了体现神话复兴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潮流。”④进入21世纪,大众传媒的急速发展更是让重述神话的热情席卷世界。⑤ 具体到动画领域,当中国动画在无尽的重述中⑥不断将神话作为叙事选择时,当所谓“西游宇宙”“封神宇宙”“白蛇宇宙”等创作现象不时引发公众关注时,国产动画中的神话到底在怎样被讲述、传统的神话资源又如何被转换为更契合时代需求的话语等问题,也值得做出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全新的故事讲述方式 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神话故事一直是其重要的题材来源。从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开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西游记》《哪吒传奇》等源自神话故事的动画作品构成了一条悠长的文本链。不过,这些动画作品并没有对原有神话故事的基本构架进行大幅度的改动,而是只做了小范围的改编。以1999年出品的电视动画《西游记》为例,这部52集的作品几乎完全还原了《西游记》小说文本中重要的故事脉络,虽然在角色造型和叙事重心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时代性(如师徒四人的形象设计都更为年轻化,故事叙述中也更加凸显主角的励志与成长等元素),但从整体而言,基本的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相较于原著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媒介发展和创作观念的变迁,神话讲述的方式也日益发生着改变。以影响较大的网络动画作品为例,无论是讲述上古时期五族抵抗妖兽的《雾山五行》、脱胎于《封神演义》的《武庚纪》,还是表现神话人物当代职场生活的《非人哉》,都已开始或多或少偏离神话原初的叙事。在这些动画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故事结构的创设,都已不再只是对原有神话故事进行动画式的重述,而是在原文本之上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写,甚至是重写。 具体而言,这些动画作品对神话的重述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第一条路径是对某一具体的神话文本进行“当代改写”。这种重述方式往往会保留原有神话的基础背景和人物关系设定,比如《武庚纪》系列,便是以《封神演义》为基础进行的反向书写,众神在动画中成为反派;《西行纪》系列将开篇放在“西天取经”结束之后,沿此线索进行故事续写。 在这些动画作品中,神话既是介质,又是资源。创作者不仅可以利用观众对传统神话天然的亲近来降低新故事的陌生感,还能借用传统神话原本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当哪吒、孙悟空等神话人物在新故事中出场时,无须过多介绍,这些人物原初的身份、性格乃至关系链条便已在观众心中显现,即便与经典形象有所差异,但这种潜在的熟悉感,无疑更利于观众“入戏”,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另一条神话重述的路径,则是在对各类非同源的神话文本进行借鉴、嫁接和转化基础上的“全新叙述”。在这些作品中,不同的神话资源皆可为其所用。例如《罗小黑战记》中虽然出现了如哪吒这样的神话人物,但它不像《武庚纪》或《西行纪》那样拥有一个确定的神话背景,角色以原创居多,故事结构也没有参照任何体系。《非人哉》从不同神话故事中汲取灵感,如哪吒、杨戬等人物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刑天、白泽、祝融等形象来自《山海经》,诸多神话人物被杂糅汇集在一起,构成了全新的叙事内容。与上一条路径相比,以“全新叙述”方式展开的动画作品,往往倾向于将神话人物自原有的基础背景和人物设定中剥离,并使其在一个新的故事架构中实现自洽。 整体来看,虽然这两类动画创作的路径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均不再执着于原作改编,而是更倾向于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这样的创作观念不仅让当下的动画创作者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也让神话资源有了更多元的呈现形态。 二、当代观念的注入 当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讲述神话的年代”,就会留意到,任何历史时期的神话叙述,大都反映着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规则。神话中出现的人物和内容,往往也都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意义。因此,很多在今天看起来非理性和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故事,当其被置于历史语境之中时,便显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不过,越是历史悠久的神话,因其同当代文化的时间距离较远,也越容易出现超越人们生活经验和感知范畴的现象,那么,如何将其转换为一种可触碰的记忆和有意义的叙事,这便涉及了神话重述的当代感知问题。例如,对大众最为熟知的神话人物孙悟空的重述,便构成了一个“充满变异性的空间”。有学者注意到,在晚清的滑稽小说中,孙悟空被塑造为各类现代奇观的见证者,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猴戏改造中,孙悟空又成为权威的反抗者和‘人民性”的代表者。⑦复盘孙悟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何被讲述,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对当时社会文化现实的一种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