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产业群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随着美国硅谷等新产业区的兴起与成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产业间的密切关联及在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群对降低产品成本,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促进区域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80年代以来,开发区作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窗口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在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开发区中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产业并存、跨国公司大量驻足的局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其综合考评指标连年第一成为突出代表。与此同时,开发区内企业关联不密切、与当地老工业区缺乏有机联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日趋突出。如何增强企业间的联系,变现在的加工装配型企业为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有活力的企业,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区成为有关人士关注的热点。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以电子、食品、机械、生物制药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电子和食品两行业无论从数目、产值还是从税收等各方面都居主导地位。本文力图在总结产业群的定义、特征、发展模式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天津开发区电子与食品产业群的发展现状、特征和问题,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今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一、产业群的定义与特征 产业群是指相互间具有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同一产业或行业及相关产业或行业在空间的集聚。它在宏观上表现为由主导产业、支持产业及经济基础设施三要素构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在微观上则表现为行业或部门间的生产关联与协作,即将一个部门或行业的产品作为另一行业或部门的原料、半成品或辅助性材料。 产业群的形成是建立在由市场供求和高度劳动地域分工决定的企业关联与集聚基础上的,其中心在于集聚经济效益。这种集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种基础设施,降低使用成本;第二,减少运输与交易成本;第三,随着“本地网络”与“根植性”的形成,刺激创新效应;第四,溢出效应等的存在促进企业间的模仿与学习,降低进入壁垒,吸引新企业进入。 区域产业群的特征是:第一,数量众多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第二,企业间存在高度分工合作与专业化生产,垂直一体化与横向网络共存;第三,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公司与灵活易变、富于创新与冒险精神的中小企业并存;第四,企业的集聚规模与内容符合市场标准,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第五,企业间形成的具有稳定密切关系的“本地网络”和企业扎根于当地社会文化的本土化特性亦即“根植性”的形成使企业具有不断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产业群发展过程与模式 区域产业群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形成前阶段:由一系列没有联系的行业组成,公司间最低限度地相互影响,就业集中在大公司,基础设施与行业需要无关,公司可满足当地的需求。 2.形成中阶段:相关行业中出现汇聚现象,公司间建立起联系,作为供应一方的小公司出现,基础设施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公司服务于当地及地区市场。 3.扩大阶段:相互联系的公司数目不断增加,公司间的联系日益增多,从声誉卓著的大公司、大学到新兴公司中派生出的附带机构,各公司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增长,各公司的发展带有外向型趋势。 4.起飞阶段:已形成数目众多的相关公司,公司间联系多样化和成熟,企业家来源广泛,拥有高度专门化的基础设施、强有力的外向型势头、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在不同区域,产业群发展的模式是不同的,但归根结底,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与研究院校特别是大学的密切结合、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融资环境、政府的有力支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目前我国开发区中跨国公司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与认识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产业群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跨国子公司为中心的产业群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地方来源,二是技术创新,无论哪一条途径,政府的作用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开发区产业群的构建中,地方政府必须根据国内外的环境条件和当地条件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扶植政策。 三、天津开发区产业群的发展状况分析 通过对区内电子与食品两行业30多家企业的访问、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天津开发区产业群发展的现状情况是: 1.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较为明显,以电子产业群为例,它主要由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元器件制造、录像机、电视机等产品的生产企业构成。截止到1995年底,在开发区46家大型工业企业中,属于电子行业的企业就占了20%。 2.跨国公司、世界著名大型企业占重要地位,如在电子产业中,有美国的摩托罗拉、AST、AT&T、韩国三星、日本的雅马哈等; 在食品产业中,有可口可乐、雀巢、卡夫通用等。 3.企业间尚未形成完善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企业间的联系虽已出现,但程度不高。由于跨国公司产品的前后向联系比较广泛,因此要求协作配套的企业较多,可口可乐公司进驻开发区后, 美特容器投资近1亿美元与之配套,而摩托罗拉公司则吸引来了美国的绿点公司、模范公司、英国的BOC集团、韩国富川公司、新加坡富裕公司、日本三井高科技公司等入区为之配套。但是,从跨国公司总的配套需求看,无论是开发区自身还是天津市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特别是区内小企业,尽管数量众多(占开发区内企业总数的92.27%),可是并没有起到协作配套的作用,其中许多小型企业纯属“三来一补”的加工出口型,与当地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和资金上的联系,对产业群的建立与完善作用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