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正面临着集团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中国作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受到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必然给作为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和城市群体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随着香港这一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回归,香港和内地的发展又将面对新一轮的契机作出战略抉择。 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关系从外部关系转变为一个国家的内部关系,原来制约两者关系向高层次发展的政治、外交等因素,趋于消失和完全消失,不再成为主要的困难和障碍。而在经济体制、制度、政治、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则可以通过中央与特区政府间的协商来解决,在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阻力,将变得较易消除或缓解。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起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优势,发挥更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但是想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从认清和正视香港经济增长隐患及内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改善合作的环境,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 一、香港、内地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香港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隐患 香港经济虽然整体状态稳定,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隐患,这些并非简单地由“九七”回归而引发,也不完全由其内部因素所致,但它们却会影响香港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香港面临着周边地区日益强劲的竞争压力。 随着国际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亚洲其它三小龙和东盟国家不仅已在制造业方面优越于香港,而且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努力追赶并挑战香港中心的地位。 (2)高度外向型的香港经济促使其对外的依赖性。 由于自身条件,香港在资本构成、资源、市场等方面国际化程度颇高,致使香港经济对海外市场动态极为敏感和依赖。尽管这种依赖性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却不能忽视香港经济这种内在脆弱性的增长。 (3)香港经济原有的低成本、灵活适应性等优势正在弱化。高地价、高工资使传统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结构性劳工短缺、失业率回升、高通胀等也使香港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下降。 (4)产业转型和升级进展缓慢。 香港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仍停留在降低成本维持短期竞争力的阶段,没有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内迁工业也存在同样问题)。这种状况使得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和刺激作用减弱,如果加速萎缩将会引发社会、经济一系列不稳定因素。 这些问题是香港改善内部机制所必须面对的。而内地的状况又如何呢? (二)内地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内地在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逐渐步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但是客观上我国经济结构又是一种多元结构,既有经济较落后的内陆地区,也有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既有较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较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等等。这种东西部差异、南北方差异和城乡差别,集中体现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具体表现在经济方面: (1)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统筹规划。 其直接结果: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各个区域之间缺乏整体意识,同一区域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同样缺乏现代化大生产的横向联合意识,加上财政包干的政策导向,未能打破狭隘的地方经济利益观念,树立大经济区整体优势和整体利益观念,各自为战、自成体系、相互攀比,大而全、小而全、趋同化严重,这种状况不仅降低了投资效益,还阻碍了区域经济向合理化、高级化演进。 (2)地方保护主义仍未根除。 某些地方政府不但不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协调,反而运用种种手段,封锁地区资源,增设关卡,阻碍地区间的合理流动,造成区域间经济秩序的紊乱。 (3)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扩大。 沿海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原有基础较好,再加上因率先开放、享受较多的政策优惠,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发育,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要素流动加快,集聚经济等形成的利益,将促使沿海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相反,内陆一些地区,由于原先的基础较差,自发展能力较弱,在全国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中,区域经济明显滞后,与沿海的差距不断扩大。 (4)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化。“在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走上了一条非城市化而是分散化的道路,已带来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严重、效率低下、不便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导致我国城镇化的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 从长远角度看,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在保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为香港与内地的发展选择正确的区域经济长期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措施,健全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双调节作用,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区域发展格局,以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非均衡性区域协调发展 所谓区域的“非均衡性协调发展”,并不是无视区域间差异的存在,任其向两个极端无序发展,而是在宏观调控作用下,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合力,促进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因此可以说,局部的“非均衡”正是为着更大范围内的“协调均衡”,表观上的“非均衡”也是为了实质上更好的“协调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