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几年内,深圳加快经济中心城市的主要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扬长,一是补短。 所谓“扬长”,就是要继续保持和增强深圳现有的比较优势,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深圳特色,走出一条富有特区特色的建设经济中心城市之路。经过18年的艰苦创业,深圳已在地缘、体制、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发展速度和地方财政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散方面进入了全国的前列。因此,继续增强和扩大在地缘、体制、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方面的优势,是深圳建设经济中心城市的关键步骤之一。 深圳是毗邻香港的滨海城市,是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结合部,是华南外向型加工区的主要基地和出境口,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外企管理经验,因此,深圳今后的经济发展应继续突出外向带动的优势,把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发挥内地政治经济稳定、市场潜力大,以及香港国际化、法制化程度高的优势,与香港联手抵抗亚洲金融风暴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把深港经济合作区的功能互补提到更高的层次。 深圳是内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较发达、与国际市场接轨水平较高、政府职能转变较早的城市,也是内外多种体制交汇的结合点。较内地其他中心城市而言,深圳体制转型的包袱较轻,体制改革的步伐较快,这使我们今后的发展有更灵活和更健全的市场基础。今后深圳应进一步加快培育市场功能,扶持社会中介组织,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和扩大社会保险体系。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城市,深圳仍然需要发挥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对市场波动因素的预警和监管,用“两只手”的有机互补,来推动经济更快的发展。 深圳的产业结构具有轻、新、高的特点,电子轻工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形成较快,高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在内地经济中心城市占重要地位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在深圳并不突出,而在内地起步较迟的信息技术产业正迅速成长为深圳的主导产业。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是广东的半边天,一些产品在全国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已成为亚洲新兴市场中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目前亚太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深圳与香港间“后厂前店”式的互补式分工不会有大的改变,深圳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加强与香港的经济联系,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分工。因此,深圳应认真研究近几年来各国、各地区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成功之路,进一步改善创新工业发展条件,提高加工业的技术含量,在信息技术制造业方面更多地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加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合唱队,成为中国面向21世纪的技术创新中心,走集约化扩张的道路,在产业发展方面不是“因大而强”,而是“因优而强”,这应是深圳未来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深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是内地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这个优势加上地缘和体制上的优势,使深圳拥有一些中国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功能优势。例如,深圳所具有的众多的海陆空口岸和发达的道路、港口和机场设施,邻近地区有数量众多的加工业,使深圳有条件成为华南的一个物流中心,在运输、贸易方面保持龙头地位和货物周转的枢纽作用。又如,深圳是中国多种经济体制的交汇处,金融机构众多,银行运作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投资市场对内地的吸引力较强,市民投资意识较强,抗风险心理成熟,中外金融机构间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又紧邻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因而,是中国试验建立离岸金融中心,优先发展现代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理想城市,今后应该进一步扩大其在资金融通、聚散、升值方面的功能。 为加快建设经济中心城市,深圳除了要继续“扬长”之外,“补短”的方面也不容忽视。由于深圳是发育极快的“少年巨人”,个头虽长得高,但身体难免会不够丰满壮实。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它更多地偏长于经济功能,城市的综合素质明显不足。这些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相比较尤为突出。现在,无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现代金融业,都对城市的优良人力资源结构有极大的依赖,而优良的人力资源结构产生于文化、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水平。令人担忧的是深圳在文化、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实力与其建设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明显不适应,如不下大力气改变,将会成为影响深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深圳城市发展长期吃经济“偏食饭”的现象,终将会使城市的发展因失衡而导致停滞。令人欣慰的是,省委要求深圳发挥的七项中心城市功能中已明确提到文化功能,市委市政府也已看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几年来加大了对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投入,使深圳这个经济中心城市的文化内涵渐渐丰满起来。我认为,要建设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就应有更高的战略眼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深圳自身能大批量地培养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增强深圳的科研和人才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吸引更多高学历高技能的年轻人才来深安家,改善深圳人力资源结构。同时,尽快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升级为以培养本科学历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理工大学。深圳还应充分引进和利用内地和香港的科研力量,在深圳造成一种“离岸式研究开发基地”,即在保证研究人员和机构可以在不脱离原有的研究和生活母体,而又能获得更多的财力和其它条件资助的情况下,到深圳进行项目开发和技术投资,吸引著名专家来深短期工作,用港深内地的资源组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