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大会再次强调“增强历史主动”,就是表明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以钉钉子的精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性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大会科学总结了过去5年和新时代以来10年的伟大变革历程,高度概括了新时代彪炳史册的3件大事,精辟总结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并将新时代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经验作为规律性认识写入报告,这是党汲取历史智慧、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历史主动精神是经百年实践证明的,能引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明晰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主线、辩证特征和践行路径,是新时代掌握历史主动的理论前提和现实需要。当前,有关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十分有限,大多聚焦于内涵解构、时代价值、现实展望等方面,且各研究相似度较高,鲜有学者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主线和辩证特征进行系统阐述。基于此,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立足历史主动精神这一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的精神主线,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辩证特征,着眼党的强国复兴大业,探讨新时代我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践行路径,为深刻理解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政治话语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价值。 一、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的精神主线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我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在把握历史大势、遵循客观规律、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自觉、能动地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社会问题的宝贵品格。在百年征程中,我党积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化解了一桩桩棘地荆天的困境,描绘出一幅幅气壮山河的画卷,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主线:以革命为主旋律,以救国为根本目的,不断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社会条件的艰苦卓绝革命浪潮中。这一时期,我党在“救国”途中不断将历史主动精神与中国革命实际相融合,在把准民主革命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之上,不断深化对人民构成的认识,使之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符,并在此基础上引领民众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以钢铁般的精神和意志发展革命队伍,开展革命工作,推动历史变革,探索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的救国形式,为社会主义时期发展人民民主积累了宝贵经验。被动只能挨打,主动才能图强。回首中国近代的沧桑岁月,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内忧外患之际,一系列救国运动接踵而至,各种救国方案轮番提出,但都相继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交织中爆发,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但其革命成果终因革命领导阶级的被动妥协而被军阀窃取。事实证明,精神被动环境下的变革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艰难命运。从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准确研判国内形势,将工人阶级作为党坚实可靠的阶级基础,主动发动工人力量,高举反帝反封建伟大旗帜,将国民革命浪潮推向高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弃义行径”,我党时刻保持清醒,意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赢得革命主动的唯一正确道路,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独立武装斗争的军事思想,揭开了创建“红色革命军队”的序幕。在“左”倾错误引发革命危机的生死关头,我党敢于主动面对错误,主动分析错误,主动改正错误,书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史诗。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极大缓解了我国“内忧外患”的被动局面,催生了新中国的诞生。从那以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一去不复返,人民真正掌握了自身命运的主动权,国家真正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一系列革命救国征程上的伟大胜利都是对我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诠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以革命为主旋律,以救国为根本目的,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胜利的终点。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主线:以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为主旋律,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目的,加速推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交织于临危受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艰苦探索中。这一时期,我党始终将历史主动精神作为凝聚力量的重要武器,团结引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国的独立自强确立了兴国道路,历史主动精神的传承紧紧围绕“为人民建江山,为人民守江山”的独特境遇而展开。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并未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终止,而是继续在建国兴国之路上发扬光大。在国内建设上,从《共同纲领》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圆满完成到奠定国民工业经济体系基础的“五年计划”,从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我国的四梁八柱不断修正完竣,集中彰显了我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2]。在国际问题上,我党矢志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我党、我军、我国人民不畏艰险,保家卫国,极大彰显了军威和国威,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然而,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也经历了挫折。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3]但是,面对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我党始终坚持历史主动精神,敢于主动承认错误,主动汲取经验教训,主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开展拨乱反正工作,集全党智慧起草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方向,汇聚起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的主动意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主旋律,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目的,加速推动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主线: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创造性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照耀了敢为人先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引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光辉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破除“两个凡是”的约束,在国内掀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热潮,以主动的精神风貌进行改革开放,揭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序幕。“黑猫白猫论”“三个有利于”和“摸着石头过河”等著名论述充分彰显了我党善于把握历史主动和历史机遇的精神品格。南国春早,风起珠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领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呈现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拓进取精神。物质文明的富足顺应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要求,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世界文化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注入了动力。此外,人民开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把握生存机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历史主动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的钢铁洪流中初心不改、头脑清醒、敢于冒险、崇尚创新,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成就和国际地位日趋提升这一事实之中,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党推进改革开放,主动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问题,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党加快改革开放,主动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问题,成功地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主动回应时代课题,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