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从设立、开发到逐步壮大,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经过17年艰苦的探索与奋斗,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历史的脚步迈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以及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特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经济特区面临着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再创新辉煌的二次创业的伟大使命。 一、中国经济特区面临众多挑战 (一)国内国外挑战 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特区,所处的创业环境与创业初期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来自国内、国际和特区本身。这些变化客观上构成了对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挑战。 1.国内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国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政策优势减弱 一方面,内地普遍效仿特区政策,甚至实行比特区优惠政策还“特”的政策,使特区优势相对减弱。另一方面,中央逐步取消了一部分特区优惠政策,使特区政策优势绝对减弱。主要是取消了进口关税政策,其中包括:①取消进口汽车、摩托车税收优惠。②取消企事业单位进口办公用品的免税规定。③对原准许特区半税进口的市场物资,1995年施行汇额控制,从1996年1月1日起,一律照章纳税。④取消外币免税商店进口免税商品的规定。⑤电视机、摄像机、空调器等20种商品,除存储或在保税区内使用者予以免税外,其他照章纳税。⑥房地产建设进口物资、设备,如属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高新技术以及教育、卫生、科研项目,按原减免税规定执行不变;其他项目,如宾馆饭店、写字楼、娱乐服务业场所等,其进口物资、设备,均取消减免规定。⑦对继续保留减免税优惠进口的货物,均实行额度管理。超过额度者,照章征税。在金额方面,取消原先的外汇留成制,一律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银行售汇制,取消外汇调剂市场;特区“多存多贷”的信贷政策也改为由中央银行实行信贷规模控制。〔1〕等等。 (2)开放优势减弱 对外开放是特区先行的重要优势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特区的开放优势相对减弱。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和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开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形成三个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的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浦东享有特区的同等待遇,并在有些方面比特区还“特”。1992年3—6月,开放沿边13城市(镇),7 月开放长江沿岸5个城市,8月开放内地11个省会城市。这样,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由特区开放扩大为80年代的“特区——开放城市——内地”的梯度开放格局,而且进一步发展成90年代的沿海、沿江、沿边和内地省会城市的全方位、多元化开放的新格局。这种开放之花在我国大地四处开放的格局,使特区开放不再是“一枝独秀”,它原先所独享的开放优势必自然减弱。 (3)体制优势减弱 为适应特区开放的需要,特区一开始就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与国际经济运行体制接轨。市场经济体制成了特区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优势。这一优势和政策优势相结合,构成了特区大规模吸引外来投资的力量源泉。 特区体制优势的减弱,较之特区政策优势、开放优势的减弱,在时间上要晚,在进程上要慢。虽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而被逐步采用,特别是在先后被辟为开放城市、开放区的区域得到广泛采用,但使特区体制优势受到明显削弱的,是党的十四大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之后。随着这一《决定》的颁布与实施,市场经济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经济体制而被逐步建立起来,这样就使特区在这方面的体制落差优势大大减弱。 2.国际挑战 挑战其次来自国际,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挑战之一,是国际经济竞争程度的增强。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普遍将战略重点转向发展经济,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对外关系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继推出“亚洲战略”,谋求经济最具活力的亚洲特别是东亚,获得更多的利益。各国间,特别是大国间以经济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无疑增大了我国经济特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难度。 挑战之二,是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消除贸易壁垒、加强分工合作的同时,由于其特有的排他性,使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强了市场壁垒,不利于经济特区的产品出口走向国际市场。目前这样的区域经济集团已有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北美自由贸易、欧洲联盟、独联体、亚太经合组织等十二个。〔2〕 挑战之三,是自1993年以来,世界上吸引外资的热点地区日益增多,国际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竞争逐步加剧,使特区引进外资面临新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国际资本市场供给趋于紧张,这主要是由于困扰发达国家多年的经济衰退问题普遍缓解,走向复苏,造成发达国家本身资金需求增大,可供输出的资本减少。1993年以来,美国经济率先走出衰退,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火车头”。西欧国家经济于1993年进入谷底,尔后开始复苏,其低通货膨胀率、宽松的政府货币政策和紧缩性投资支出,将维持经济中速增长。日本经济自1991年末进入战后最严重的萧条,1993年第四季度跌入谷底,1994年以来恢复增长。〔3〕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使这些国家本身资金需求趋旺, 投资收益增高,从而使其对外投资增速减缓甚至投资减少。其次,表现为国际资本市场需求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纷纷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国投资,从而使世界上吸引外资的热点地区增多。特别是我国周边的东亚和南亚国家如印度、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先后纷纷改革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竞争势头强劲。此外,拉美、东欧等一些国家,例如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巴西、捷克、保加利亚、波兰等国也纷纷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对外开放举措,吸引外资的势头也进一步增强,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有力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