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领导专递) 设立特区、开发区是邓小平同志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已形成了以经济特区为龙头,国家级开发区为骨干,以省级开发区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处在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特区、开发区的发展步伐,对于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现我省新一轮创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放思想,实现新跨越 实现特区、开发区建设的新跨越,首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特别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种思想。 一要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应当看到,特区、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与深圳、浦东以及大连、天津等发展较快的特区、开发区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争创新的优势,加快自己的发展。 二要克服墨守成规的思想。对本地区有些旧规定、旧政策,要及时修改完善补充;出台制定一些新的政策法规,应该从有利于体制创新、简政放权、强化服务、增强活力的方面来考虑,力争做到管而不死,活而有序。 三要克服等靠观望的思想。随着优惠政策从中央赋予型向地方自我型的转变,特区、开发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体制创新、功能开发、营造良好环境上来。各开发区要以项目带政策的办法,制订更切实可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 四要克服无优势可言的思想。虽然特区、开发区原来享有的特殊政策逐步弱化,政策含金量日益减少,但是,特区、开发区仍然拥有政策、体制、经济实力和人才方面的许多优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再创新的业绩。 再接再厉,发挥龙头作用 厦门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方面不断探索,强化功能开发,再创发展新优势,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首先要强化体制创新功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成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联结点;要加快特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承受国际分工、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进程、对国内经济起区域性辐射作用的产业体系。 其次要强化辐射功能,建立连结海内外的通商大口岸。厦门具有良好的口岸条件和区位优势,要以更大的气魄加快建立大港口,大交通,发挥集聚和辐射功能,发展成东南沿海的枢纽港、组合港。同时拓展发展空间,全方位构建特区发展腹地,增强内外辐射力。要努力办成全国最大的以投资招商为主的对外招商口岸、流通顺畅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口岸。 第三要强化环境功能,建设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文明城市。要坚持科教兴市,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工作,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特区下个世纪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 拓宽思路,加快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各类开发区要立足实际,挖掘潜力,增创优势,完善功能,再上台阶,服务于我省支柱、重点产业的建设,服务于闽东南的开放开发,服务于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建设,更好地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一要精心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发展群体。特色是发展的优势,也是发展的动力。要根据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使我省开发区不断上规模,成特色,出效益。 二要打破常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发区的活力在于改革创新。为此,要积极探索能够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探索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和新体制的运行模式。加快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省里新出台的改革措施可以在开发区先行试验,先行突破,总结经验后再加以推广。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的资本组织形式,对存量资产进行重组和优化,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渠道。可以吸纳外商、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参股开发建设,可以将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出让股权或转让经营等等。 三要加强领导,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开发区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优劣。要严格按照“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的指导原则办开发区,注意克服个别地方换一任领导就新上开发区的做法,克服“开而不发,开而不管”的现象,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开发区,促进开发区提高质量和水平。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责任和职能,加强对开发区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形成全省上下共同支持开发区发展的合力。加大开发区招商力度,扩大吸收外资。努力开创以外引内,以内引外,内外并重,多种所有制嫁接组合,共同发展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