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特区以来,深圳农业发挥毗邻香港、澳门的地理优势,用好优惠政策,坚持“农业为特区建设服务,同时为出口服务”的方针,面向特区和香港两个市场,经过17年的努力,已逐步转变为企业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在养鸡、养猪、养鱼、养蚝、养奶牛、种菜、种果等方面获得了高速的发展,鲜活农副产品连续多年不断地打进香港和国际市场,既增创了外汇收入,又提高了农业产值。1996年全年农业总产值30.3亿元,比1995年增加13亿元,比1979年增长30多倍;鲜活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提高,改革开放前的1979年农产品出口总值仅6687万港元,1996年出口创汇达11.34亿港元,比1995年增长10%,比1979年增长16倍;农村经济收入90.42亿元,比1995年增长11.2%,比1979年增长10.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415元,比1995年增长19.7%,比1979年增长35.6倍。 一、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的外向型农业企业 深圳市根据市政建设发展的需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改造深圳农业,坚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的外向型农业企业。农业组织主要形式有几方面:一是实行国有、集体、联合体、专业户等多个层次经营农业企业;二是努力完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引进外资、技术和优良品种发展农业企业;三是开展内联,与内地省、市、县、乡有关单位进行合资、合作兴办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四是筹集闲散资金,兴办股份合作农、林、牧、渔场,增创外汇收入;五是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创出口外汇收入;六是实行联合体、个体兴办农业企业。全市现有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农业企业共3311个,其中国有农业企业112个, 集体农业企业217个,私营企业166个,股份制或联合体企业98个,个体企业2669个,外商企业49个。 二、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发展农业企业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 近年来,深圳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发展创汇农业,十分注意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并引导二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形成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逐步实行两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个体农业经营转变为农业集约化、企业化、工厂化经营;从第一产业结构转为三个产业并举的经济结构。为了发展创汇农业,市、区、镇各级财政逐年增加预算内农业支出,同时积极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发展创汇农业企业。改变过去单一投资为多层投资,原来农业投入单纯靠政府财政拨款,现在一方面由市、区财政投入一部分,另一方面由镇村集体投入一部分,再一方面从农民个人集资一部分,改进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八五”期间,深圳市从市、区、镇预算内安排的支持农业企业资金累计达4.6亿元,比“七五”期间增加3.47倍,平均每年增长20.34%。“九五”期间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农业的投入,1996年市财政对鲜活产品生产基地投入扶持资金4400万元,比1995年增加46.7%;另外还安排了市属蔬菜基地建设资金1000万元,西部2 万亩鱼塘改造工程投入资金3000万元,东山围海基地投入1000万元,支持贫困村搞种养业3000万元。区、镇两级都按照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 %以上的要求增加对农业的投入。1996年,宝安区投资2500万元,龙岗区投资1200万元,罗湖、南山、福田三个区共投资1250万元,市、区、镇三级仅1996年支持农业资金就达17350万元,进一步发展了农业企业化、集约化、工厂化。 全市现有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化、集约化种养场731个,其中饲养量1万只以上的肉鸡场231个,饲养量1387万只;1千只以上鸭场33个,饲养量40万只;1万只以上鸽场9个,饲养量21万只;100头以上的猪场163个,饲养量5421头;100亩以上虾场13个,养殖面积4955亩;100亩以上荔枝场94个;100亩以上柑桔场56个;100亩以上蔬菜场84个;100 亩以上鱼场38个。这些鲜活农产品多年来既保证深圳与香港市场的需要,又增创外汇收入。1996年全市农业鲜活产品出口创汇11.34亿港元,比1995 年增长10%,比改革开放前的1979年增长16倍。 三、抓好骨干农业企业,扶持一批创汇农业企业 改革开放17年来,特区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一批以市、区、镇三级农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体系。具体做法主要是抓住三方面:一是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扶持一批农业企业集团。重点是扶持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和外向型龙头企业为主,同时建设好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企业集团。光明华侨畜牧场近年来不断迅速发展牛奶、生猪、饮料、食品、生物制品等骨干企业,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支柱企业和拳头产品,参与香港和内地市场竞争,由于企业规模较大,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较强,优势名牌产品蜚声海外,因此,该场多年来产值高,创汇大,如1996年全场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费用为2830万元,获得工农业总产值8.84亿元,比95年增长4.5%, 全年出口创汇1.72亿港元;二是扶持建设一批对农业发展和菜篮子生产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生产基地。如市农贸公司、果菜公司、康达尔股份公司、四季青鲜花公司等对蔬菜、水果、花卉、畜牧及水产品生产的发展,带动各个产业逐步向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发展;三是扶持一批名优农副产品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康达尔三黄鸡、夭翔达种鸽、农牧公司种猪,光明农场鲜奶等产品,市场广阔,声誉良好,创汇能力高,成为深圳农业企业的名牌产品。 四、改革流通体制和外贸经营管理体制,促进农贸结合和内外贸一体化 深圳经过多年来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建设好规模档次较高的农产品市场,搞好生产和流通,解决香港和深圳两地市场供给问题,增创外汇收入。1990年首先建好了1 个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1996年成交量130万吨, 成交金额68.6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批发市场首位。1996年6月建成1个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福田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16 万平方米,已开展营业,成交势头良好。此外,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岗5个区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农产品批发市场,7个批发市场总营业面积达35万平方米,市场摊位总数5.71万个,从业人员9.12万人。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为依托的市场供应。市果菜贸易公司是一个建立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香港和深圳市场供应,以蔬菜为龙头,产供销逐步形成产业化,做到生产、销售、出口、加工、包装、储藏、批发、零售齐运作,充分发展蔬菜企业规模经营在市场供应中的作用。这个公司的做法:一是抓好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蔬菜生产系列化服务工作,他们拥有蔬菜基地1万亩 ,其中永久性蔬菜基地7700多亩,既保证深圳市民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又保证每天一批又一批蔬菜出口香港,增创外汇收入;二是积极发展蔬菜副食品加工业,兴办净菜加工厂、咸杂菜副食品加工场、糕点品厂、豆制品厂,采取立足深圳,面向香港及海外市场的营销方针;三是办好水果蔬菜副食品仓储运输业。近年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3000平方米的干货仓和3000吨的水果蔬菜冷库,以便有计划调拨水果、蔬菜供应,搞活流通,同时推进水果蔬菜出口,提高创汇能力。